寰海明察|德國有夢,香港無心?
梁海明專欄|寰海明察
德國總理朔爾茨計劃在4月下旬率代表團訪問中國。為把握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的機遇,德國企業高層對於訪華代表團席位的爭奪非常激烈,可謂一席難求,此顯示出德國企業看好中國市場,希望未來繼續擴大在華業務。德國對華「有夢」,臨近香港的廣東省政府亦「有心」,已成功吸引德國企業超過100億歐元的投資。近年大力推進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香港特區政府,未來是否也能學習廣東「有心」的舉措,進一步獲得跨國投資者的青睞?
早在19世紀末,德國民眾對中國已不陌生。當時德國的地理學家、探險家和學者弗朗茨·馮·裏特霍芬(Franz von Richthofen),就已在著作《中國》(China)和《中國西部和中亞的地理》(Die Geographi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中,創造了「絲綢之路」這一歴史和文化術語。他在著作中詳細描述了「絲綢之路」的路徑、地形、氣候和資源等方面的特點,並把在這條經貿通道上最著名的商品——來自中國的絲綢,為這條貿易通道命名。他的相關著作,不僅成為了中外「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也反映出早在數百年前,中國已通過「絲綢之路」連接了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文明。
近年來,德國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逐年加強。德國聯邦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中貿易額為2531億歐元,中國連續第八年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且,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19億歐元,比上一年增長4.3%。德國企業過去三年對華投資額也持續增長,大致相當於其2015年至2020年的投資總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佔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
德國之所以持續增加對中國的投資,以及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德國企業高層紛紛爭奪隨團席位的現象出現,顯示德國大企業仍將中國視為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並計劃把更多業務放在中國,以把握中國市場來帶來的巨大利益。
另一個因素,或許與德國和美國的關係每況愈下有關。由於德國與美國在地緣戰略取向、價值觀取向有異,德國較不願意盲從美國,美國對此耿耿於懷,對德國小動作連連。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經濟處境開始變得嚴峻,2023年德國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表現最差,也是唯一出現負增長(萎縮0.3%)的國家——這實現了美國主導北約的戰略目的:俄羅斯被排擠在外,德國被壓下(Keep Russia out and Germany down)!
在民間,美國對德的敵意也在增加,甚至極盡諷刺之所能事。例如,近年美國有一本名為《自食惡果:歐債危機與新第三世界之旅》(Boomerang: Travels in the New Third World)的暢銷書,作者劉易斯在書中表示:「德國人都很擅長跟非德國人處不好」,他更諷刺稱,「德國人喜歡靠近大便,但又不能置身其中」,劉易斯的理由是,德國人愛用大便作比喻,例如形容德國人很有錢的話,叫做「Geldscheisser」(金錢大便人),而如果德國人發現自己處於惡劣的情況下,則會說「Die Kacke ist am dampfen!」(熱騰騰的大便還冒著煙呢!)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鄧迪斯(Allen Dundes)甚至在他的書作《生活就像雞寮裏的階梯》(Life is like a Chicken Coop Ladder)挖苦說:「幹凈和骯臟的組合正是德國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清潔幹凈的外表和形式,汙穢骯臟的內在和內涵。」
德國與同處歐洲的英國,也曾有「牙齒印」。例如,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這個標簽,是英國人「發明」出來羞辱德國人的。早在19世紀,德國眾多企業家前往英國學習先進技術和產品,然後回到德國復制相關技術和產品,並以低價再返銷英國和全球。對此,英國政府通過針對德國產品的《商品商標法》,強制要求在從德國進口的產品上,標註上「德國制造」標簽,用以區分英國的優質產品和來自德國的廉價進口產品。自此,在很長的時間裏,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這個標簽,在英語國家中意味著是低質產品。
對於德國民眾而言,他們則厭惡了美英式的貪婪斂財,希望德國可以重新定位,開始「爬行式的去西方化」(Creeping de-westernization),從西方世界區隔出來,更加重視本國的文化、精神、自由和藝術。兩國民眾的分歧,也導致了德美愈行愈遠。
因此,面對德國的「有夢」,中國自然是「有心」。上月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德國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德爾時,就已公開強調,中國願同巴伐利亞州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並將此作為雙方合作的壓艙石,同時加強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生物制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合作,深化文化、教育、體育、青年等領域交流,推動雙方互利合作邁上新臺階。
巴伐利亞州作為德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擁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如西門子、寶馬、奧迪等。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對該州經濟至關重要,目前,已有超過2000家巴伐利亞企業與中國展開了密切的經濟合作,其中約有600家在中國設有分支機構。
廣東省政府為吸引德國企業前來投資,更加是「用心」。廣東把吸引德國企業前來投資當作一門重要生意,不僅更加深入地了解德國企業的真正需求,更為德國公司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因此,近年來成功吸引了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投資100億歐元,在廣東省湛江市積極建設其新型一體化基地。
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是德國巴斯夫集團迄今為止最大的單筆投資項目,由巴斯夫獨立建設運營。該基地主要服務來自交通運輸、電子產品、消費品、健康與營養護理4個行業的客戶,未來將滿足華南地區及整個亞洲市場多個增長行業的客戶需求,項目建成後將推動湛江石化產業集群向「世界級」邁進。
廣東省將吸引企業前來投資當作一門重要生意的做法,贏得了德國持續的熱烈響應。這對於習慣宣傳香港固有優勢,只用口頭歡迎企業前來投資的香港特區政府,或許亦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