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學】去外國讀書一定要扮ABC?

撰文:邱益彰
出版:更新:

不少人到外國讀書,總喜歡把自己包裝成「僞ABC」,滿口流利英文才是皇道。

這個人口只有一百萬左右的小城市,民衆緩慢地走過大馬路;對比香港來說,是一個能夠讓人能夠「抖氣」的地方。(Tourism Australia)

五年前,滿臉稚氣,才十五歲的我,獨自來到頗爲偏僻的南澳洲首府 Adelaide。說得好聽點,就是出國深造;難聽點就是,明知考不到 DSE,倒不如到外國留學?好比留在香港「hea」讀,浪費光陰吧?

五年來,總是覺得 Adelaide 是多麼的落後;經常停電、道路網路多麼不完善、交通班次是多麼不可信、網速是多麼的慢。有人說,Adelaide 祇是一個用來讀書和退休享福的地方。這個人口祇有一百萬左右的小城市,民衆緩慢地走過大馬路;對比香港來說,還眞是一個能夠讓人能夠「抖氣」的地方。

五年間,作爲靑春期的「下學期」;令我擴闊眼界之餘,亦令我有不同的思想。相比要升呢成為一個「竹昇仔」,我仍然以香港人自居,對廣東話文化感到自豪。我一直都非常好奇,其他香港人是以甚麼的眼光來看這個地方呢?他們又是定性自己是甚麼人呢?

2012年,剛剛來到澳洲,人生路不熟的我。(作者提供相片)
「係咪無車阿?」巴士站傳來沙啞的聲線,是我熟悉的廣東話。

原來聲音的主人是一位老婆婆。來澳洲五年。雖然身邊還是有兩三個香港人朋友;但對於街上突然有人用廣東話向我問路,還眞是第一次見。遠看老婆婆還眞的沒發現是亞洲人面孔。因爲巴士臨時改道的關係,我帶婆婆走到臨時巴士站候車。她似乎對我的出現,特別感到興奮,滔滔不絕地跟我分享她的往事和經歷。可能婆婆很久沒看見過其他香港人吧,她竟然還告訴了我她的地址,說是有空可以來坐一下。我顯得有點兒錯諤,心裏卻在想:

婆婆肯定是沒有看警訊了,怎麼可以隨便透露地址給陌生人聽呢?

可能這就是現令香港人已經失去了的信任吧?信任究竟是甚麼呢?在澳洲,能夠這樣隨便相信人嗎?這個或許就是我們缺乏的價値觀嗎?

婆婆說她八十多歲,移民澳洲三十多年。每天都是過着平穩的生活,有空就到敎會欣賞粵劇、聽別人唱歌。假日時就和孫兒們食個飯、飮個茶。婆婆大讚澳洲政府的福利多麼的好,說她如何的享淸福。聊天聊得興起,都沒發現自己和婆婆都坐了反方向的巴士,我卻是非常的投入;也十分樂意細心聆聽婆婆的一字一句。

不知道哪個學者說過:

去過外國後,會更加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對中國的歸屬感更會加強。

也許這樣說有點政治不正確,但有外國朋友問我從哪裡來,我總會答「香港」,正如我身邊一些中國朋友,他們總會說他們來自北京或上海,但不等如自己不愛國;因為每一個地方,總有讓人驕傲的文化吧。婆婆都不例外,雖然沒有明確的說出來,但細心也聽出海外港人的悲歌。婆婆說,當時移民來澳洲的華人(Chinese)都是香港人,大家都說廣東話;大家都努力融入社會,入鄕隨俗、互相幫助。在這十年間,特別多中國大陸人來到這片土地,卻不尊重本地社會文化,破壞了當時香港人來到澳洲,辛苦建立的「Chinese」的良好形象;使到我們都不敢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記得有朋友提過「每個來到澳洲的香港留學生都會知道的『澳洲三寳』」——烏蠅、肥婆、醉酒佬。我問婆婆有沒有聽過,婆婆說沒有,不過覺得講得也非常「中 point」。不過難得到了別人的地方,就要懂得認識和尊重當地文化。婆婆憶述她當初來到澳洲努力學習英文,中文字都不太認識,還要學習這些複雜的「雞腸」。現在婆婆縱使沒有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還是能夠與本地人溝通,自己都樂在其中。回想起來,五年前剛踏足這片新土地,滿口的港式英文現在都已不復見;我還能記得當時的初衷嗎?

婆婆對她的孫兒們的成就十分自豪,說她有多少個孫仔孫女都已經畢業、結婚、生兒育女。而婆婆還是非常介懷她的孫兒都不太會講中文(廣東話),有時候都不能和孫兒聊多兩句天了。雖然婆婆都告訴我,她在香港出生,都不會講鄕下話;但香港是她的根,她還是希望孫兒能學會廣東話。

巴士終於抵達目的地。臨別前,婆婆寄語我:「努力讀書,讀得開心點。能來到這裏是非常幸福,要懂得感恩。畢業後,帶父母來這裏享淸福。」我望着婆婆的背影,不禁回想自己的過去,我究竟是爲了甚麼而活呢?我在這個異鄕的身份又是甚麼?但我從婆婆的背影感受到的那種溫暖,似是久遺的人情味。

有些人可能害怕被定性爲不懂入鄕隨俗的中國留學生,就把自己包裝成「ABC」,拼了老命都不肯承認自己的背景。而婆婆就正正表現出,入鄕隨俗之餘,不會失去自我;對自己的背景感到自豪。去外國讀書,誰說要扮「ABC」才可以生存?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