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聯|建構全方位的青年精神健康支援系統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何俊傑

青少年自殺個案近年上升,政府在2023年12月實施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以加強教育局、醫務衛生局及社會福利署(社署)的跨部門合作,支援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學生。應急機制是額外安排,旨在嘗試加強各界力量支援學校應對青少年自殺問題。

在三層應急機制下,學校可透過第一層校內的跨專業團隊優先照顧和輔導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為他們提供適時的協助及尋求專業的輔導或治療服務。學校可自行評估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教育局更為學校舉辦多場培訓課程和工作坊,介紹實用技巧、輔導方法和介入手法加強學校人員在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識及技能。

當學校人手不足,教育局會協助將個案轉介至第二層即由社署統籌的校外支援網絡隊跟進。這五支校外支援隊成為了這個青年精神健康應急機制的一員。它們接到個案後,會跟進個案,若有需要,便轉介給其他機構,例如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等等。教育局亦會與社署合作,安排非政府機構到中學,舉辦精神健康活動,以助學生提升對精神健康的意識、建立正向思維、加強適應能力和求助意識。

第三層屬最後防線,為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醫療服務。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為校長設立熱線,如學校發現高危學生,校長可以聯絡醫管局,尋求專業意見;或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予醫管局精神科服務。如情況屬緊急,醫管局會優先處理個案。

三層應急機制已實施了一段時間。本期《社聯政策報》訪問了中學校長,分享他對應急機制在校園實施的觀察。其他受訪者則分享現時應急機制外的服務單位或社會企業如何主動設計各種輔導和支援計劃,支援學校及校外支援隊,以至推動去汚名化行動,讓讀者對香港的青年精神健康服務有更全面的理解,亦可刺激各界交流合作。

首先,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李建文分享,有別於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下的跨專業平台,三層應急機制所建立的外援及醫社合作,對學校有實質支援作用,學校在額外支援下更放心地辨識及支援懷疑高危個案,但政策上還需加強校內跨專業團隊的承載力,及推廣更包容的校園文化。

在第二層校外支援方面,香港明愛賽馬會黃大仙青少年綜合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麥詩韻認為五隊校外支援隊在支援學校上扮演重要角色,令學校在辨識懷疑個案後,可與指定非政府機構合作處理。她又認為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ICYSC)在整個青少年精神健康支援系統應有更多參與,例如成立專隊支援學校。香港小童群益會助理總幹事黃穎琴、社工孫少桐及何俊賢則介紹他們支援休學青少年的項目,透過學校社工的轉介,青年在項目得以喘息,同時尋覓人生方向,而項目也在社區建立關懷在學青少年的網絡。如何善用這些青少年服務構建更穩固的青年精神健康支援網絡,還需要社會服務業界多加思量。

在社區基層健康的層面,香港青年協會臨床心理學家及全健空間(香港)單位主任王昌哲、全健綜合大樓單位主任馬佩雯及全健空間(香港)青年幹事楊康儀為讀者介紹他們的「全健空間」,中心定位在基層健康服務,採用了英國基層醫療的社會處方概念,由臨床心理學家訓練社工和心理健康主任,並連結不同專業,為青年提供身心健康的支援服務。此外,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註冊中醫師劉浩泉及外展社會工作隊計劃經理梁舒婷亦介紹中醫師與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的經驗,並指出中醫如何有助接觸有精神健康需要的青少年,為他們提供身心社跨專業的支援。雖然這些社區基層健康項目補足了校外支援隊,但仍未被納入在一個更全面的支援系統內。

不論是精神病還是懷疑有精神病患的人,兩者都一直被污名化,大大影響有需要的青少年的求助意欲。因此香港需要用不同方式持續推動去污名化的行動,讓公眾有較正確的角度了解精神健康的問題,並與青少年建立互信關係。社會企業「說書人」共同創辦人及臨床心理學家李昭明博士和成員槿刺分享她們如何利用故事推動精神健康倡議,並強調青年與各專業持份者是平等的,共同面對由社經環境帶來精神健康的挑戰。

回到精神健康政策,究竟香港的青年精神健康政策及服務發展該往何處去?我們介紹了新加坡的精神健康策略的特色,讓讀者了解當地政府如何由預防到各服務介入,以統整不同部門的進路,引導各部門協作,加強醫院、基層醫療、社會服務機構及公營機構的支援力度,以及增添學校的承載力,應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及自殺問題。它的政策成效有待驗證,但在這種跨界別協作系統下,我們看見社會服務機構以至社會企業大有空間在社區開拓滿足青年健康需要的形式,互相補足。

作者何俊傑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及《社聯政策報》編輯。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