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吸納年輕高端人才應以等價交換為基礎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徐毅興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政府近年積極搶人才以增補勞動力,但早前小紅書有關「以優才計劃入境後無法在港享有各項福利」的帖文成為熱話,揭示當局要更貼地去了解外來人才的想法,並且定下搶人才的清晰方針。筆者認為,如只為短期需要而藥石亂投,吸納年紀偏大、只求「著數」不想真正落地生根的一群,5至10年後這些人才又會變成半退休或老化群體一員,對社會貢獻有限。因此搶人才必須以年輕專才家庭為主要對象,更重要是透過制度灌輸「有權力就有義務」的想法,訂立適當來港條件,互有得益、各取所需才能締造雙贏。

人口老化其實是全球都需面對的難題,聯合國人口分析報告指,全球65歲或以上人口到2050年將達16億,在擁有逾100萬人口的地區中,預計香港屆時會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最高的地區,南韓及日本分別居第二及第三位。特區政府預測到2046年,65歲或以上人口將增至36%,即每3人便有多於1人是長者。世界各地應對老化問題的方法,除了鼓勵生育外,都是引入移民及專才,改善人口結構,增加勞動力,否則長遠必會令公共開支負擔日益沉重,經濟失去動力。

截至今年5月底,本港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30萬宗申請,近19萬宗已獲批,已有超過12萬人到港。筆者認為,數字並非最重要,因很多計劃推出初期,申請也十分踴躍,關鍵是當局必須要有「重質不重量」的思維,針對香港長遠所需,吸納最能幫助到社會整體發展的人才,例如以年齡40歲或以下人才為首要目標,最好已婚或有家庭,並具備港人較缺乏的專業技能。

翻查資料,政府現時要求最高的人才計劃是「高才通」,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去年曾透露,獲批的「高才通」人士,三分一為30歲以下,40歲以下約佔七成,50歲以下佔逾九成。「高才通」至今已接獲逾8.5萬宗申請,暫批出約6.8萬宗,這批人士現時有54%已在港成功找到工作,主要投身金融、創新及資訊科技和商貿等行業,每月收入中位數約5萬港元,這正正符合「年輕高質」的條件。

筆者認為,「高才通」應是政府往後重點力推的計劃,當局甚至可考慮提供一些優惠條款,以進一步吸納更多已婚或有小孩的人才申請此計劃,因為一般來說,有家庭人士較傾向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穩定性較單身人士高,亦更有機會在此長遠發展,而他們的孩子也可能是未來本港的勞動力來源,這絕對有助香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

不過,正如本文開首所講,為免吸納到一些只想「攞著數」的人士,在所有人才計劃中,也要有適當條款,保障雙方。例如年輕高質者,可更快獲得港人身份或享有更高福利,有小孩的高端人才,教育上可獲適當安排,但同一時間,他們也要達到一些要求,如來港首2年不可離境超過90日或者120日,必須有固定居所,並非只是短租酒店的過客等等。這表面看來有點市儈,但說白一點,人才或移民計劃就是互相獲取想要的利益,像企業招聘員工一樣,人才越有條件,議價能力越高,可獲的待遇就越好,而政府想與世界各地搶奪高端人才,就要提供良好福利待遇,某程度上是一種等價交換。

孫玉菡局長早前回應小紅書帖文事件時表示,深信有意來香港的優才是着眼於本港發展機遇和優勢,「若有人以享有福利作為來港目的,並非正確心態,亦有違優才計劃的原意,最終不會成功融入香港這個大家庭」。他所講的是理想情況,但始終不能只講一個信字,最重要就是建立一個有權力/利益就應該有義務又公平的「遊戲規則」,確保制度內不會只單方面獲益或單方面蝕底,以免令社會有「外人只會分薄資源」的負面感覺。

政府曾指出,高才通計劃人才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港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約1.2%,姑勿論這預測是否太過樂觀,但在本港經濟復蘇緩慢、政府財赤及移民潮下,繼續集中資源,引入最有機會落地生根的一批真正高端人才,刻不容緩,否則當人才們選擇流向新加坡或歐美,剩下只求福利又沒有貢獻的庸才流入,最終只會得不償失。

者徐毅興是任職跨國企業的八十後工程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