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飛|中國崛起為世界經濟體系中心面臨的挑戰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基於新冠疫情前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現象,當時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總量在2030年左右就會超越美國。實際上,這一過於樂觀的預測主要基於簡單化的靜態經濟模型,完全忽視了經濟全球化逆轉、中美開啟百年博弈、俄烏戰爭爆發、台海關係惡化、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等重要因素的影響。因此,所謂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的時間推遲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中國大概率會在經濟規模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實現這一目標並非必然,也不存在一個精確的時間表。

來稿作者:伍俊飛

某些西方媒體近期再次大力唱衰中國經濟,「經濟失速論」「經濟見頂論」「經濟崩潰論」不絕於耳,其主要目的在於動搖國際和國內資本與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破壞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和穩步發展。這其實是過去數十年來長久存在但一直被證偽的「中國崩潰論」的延續。

世界體系理論的創造者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認為,自大約15世紀末16世紀初開始,世界出現一個逐漸膨脹的世界經濟體系,它主要利用貿易機制把經濟剩餘從世界「邊緣」和「半邊緣」地帶轉移到「中心」。該體系肇始於歐洲並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向外擴張,從而形成「現代世界體系」,其中心則不斷轉移,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都曾是體系的中心,直到美國在20世紀中葉取得這一地位。沃勒斯坦表示,美國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中心地位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改革開放的中國在世界體系未來的演變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國極有可能一躍為現代世界體系的中心,但其過程將艱苦卓絕,因為中國面臨來自國外、國內和世界體系本身的挑戰。外部最大障礙是美國通過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等對華進行全方位狙擊。國內的障礙在於極左和極右勢力對鄧小平確定的中道治理原則的否定,也在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干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是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主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長期大力發展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部分。極左勢力否認這一混合經濟發展階段的長期性,以及其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根本特性,反而把發展資本主義當作權宜之計;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問題上,他們忽視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脫鉤斷鏈的危害,主張另起爐灶,構建排斥美國的區域性經濟合作體系;在「一國兩制」問題上,極左勢力傾向於推動香港治理內地化,實現實質性的「一國一制」。極右勢力則抵制中國共產黨對經濟事務的領導權,反對培育經濟上與美國持續競爭的國家能力,忽視加強中央權威和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性,主張把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型國有企業也私有化,不贊成通過新型舉國體制來與美國競爭和對抗。

從世界體系來看,全球資本主義需要在不斷磨合中接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混合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否定了現代化建設中的極左思潮,肯定了充分發展和利用資本的經濟政策,指出了國家分階段實現現代化的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推動中國快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商品貿易國、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在一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已無法離開中國企業和產品。與此同時,中國推動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穩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國顯然已經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次中心」。

然而,在非經濟因素方面,中國與當前現代世界體系中的主要行為體仍然存在許多差異,包括國家權力、中央權威、政黨制度、階級構成、意識形態等。強大的國家權力保護了「主權市場」,是民族國家發展資本主義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工具,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的領導是國家權力穩固的保證,這是其它大國無法企及的政治優勢。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文化與歐美以個體創造和創新精神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文化存在激烈衝突,這種衝突並不局限於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更是社會結構上的對立。中國包含資本主義部分的混合經濟,需要孕育一種與其相適應的容納個體主義精神的思想文化系統,從而實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與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水乳交融。

中國能否順利崛起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中心?時間會給出答案。就目前而言,不與歐洲和美國在經濟、金融和科技領域脫鉤,不否定資本和民營企業的創造與創新能力,不損害香港和澳門的「一國兩制」,不挑戰和破壞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框架,這些都是中國最終興起為世界經濟體系中心的必要條件。

作者伍俊飛是香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院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