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亞洲國際飛龍何去何從?
隨著新冠疫情全面消退,港人北上重新成為熱潮。兩元公共交通,到微信錢包灣區落地,在長假期吸引過百萬人次到深圳、廣洲消費。回頭看著蘭桂芳、九龍城、油尖旺人流銳減,2024年香港經濟,特別是零售及飲食業應何去何從?
來稿作者:張景宜
首先,香港要重新振作起來,需要的不是夜經濟和滿城盡帶黃金糕。新加坡每逢周末一樣有幾十萬人到新山和前往東南亞各地消費,但城中夜生活和餐飲業一樣火爆。主因是近年招商引資成功,吸引不少國際和區內企業進駐,既有因為低稅率被吸引過去,也有家庭因著孩子教育而移居,更重要是發展機會和薪酬。因此,有關當局的目標和假想敵,應該是新加坡而不是深圳。
能夠重新讓餐廳訂位爆滿,需要的是來自內地和海外的專業人士,攜老帶幼來香港淘金、就業、就學和退休。這些群體能夠帶著知識、技術和最重要的消費力,而政府需要創造的營商環境和條件。本地餐廳今天競爭力不足,大部分源於租金和人力成本,在招商引資的情況一樣,要打敗新加坡,就要在閒置土地和園區規劃上,大手以便宜地租先行吸引各類龍頭企業進駐,把內地創科園區、世界各地灣區、韓國、新加坡、東盟、澳紐、中亞和歐洲的企業帶到香港。
第二,沒有理由阻止北部都會區提早開動,更不應強留港人北上消費,反之,應該想想騰出來的空間和隨著價格和資本市場要被壓縮和淘伏的行業,如何協助人員轉型和與大灣區各個市政府緊密商討和交流。談了幾年的新工業化、大灣區人流和物流互動,其實最恰恰忽視了香港有過百萬新香港人,他們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在不同領域同樣為香港貢獻著經濟增長。
當十多萬健康長者北上消費和享受生活,其實,來自內地主要城市、一流學府的年輕人,不少都把香港當作他們未來十年、二十年、以至下一代的堡壘。我們太過著眼於跨境消費,卻忽略了近幾年跨境人才和人口結構的變化。順著大勢、政治氣候和地緣政治的發展,我們得接受,香港回歸至今到2047年,將會進入真正的政經轉型,未來留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將會以國際和內地人才為主體。
香港的八十後,九十後到零零後,未來退休相信只會有更大比例選擇到內地、東南亞和其他地方退休,因為生活成本和開銷,香港其實正緊跟新加坡發展步伐。社會菁英和評論理應多聚焦在未來香港如何招商引資,每天多談又有哪些新企業登陸,而不是灣仔魚蛋賣幾錢,廟街小吃有多好味而已。因此,財政司司長未來如何統領創科及工業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三局齊發進行跨部門策略和工作協調,是明年關鍵和核心進程之一。
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那條飛龍2.0可能在稍作小休,趁著龍年將至,讓我們保持希望,相信亞洲這條小龍也能迎來3.0,在國際舞台上再度龍騰萬里。
作者張景宜從事公關行業,曾於新加坡電視台和本地媒體擔任編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