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與運動公關對話:反思及展望香港的運動產業發展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年香港健身風氣成潮流,不只健身中心由原來的有時限營業發展至24小時營業,而且健身的運動項目與種類的發展漸趨多元化。近年香港有很多人當健身教練。上述情況與數十年前大相逕庭。健身運動給予社會大眾一種既定的社會價值或觀感:學業表現欠競爭力的青年就會投身健身界或相關的運動行業;而隨著他們年齡增長及營商環境欠佳的情況下,他們的就業前景存在隱憂,當中有些人會中途轉投其他行業。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設宜居活力之都,促進香港體育發展,繼續以精英化、專業化、盛事化、產業化和普及化推動本港體育發展。為了解健身行業與「運動產業化」的關係,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於本年十一月上旬訪問香港健身界首位運動公關、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董事邱益忠先生。他於過去幾年在商界致力推動「運動產業化」,曾舉辦五屆「運動產業化」高峰會,亦是青年創業軍顧問團一員。

來稿作者:黃偉傑

邱先生形容香港運動的產業發展自2016年起有正面發展。就他所知,2011至2015年,香港的運動和健身場地大概維持至500至600間,未見明顯上升或下降趨勢,但自2016起,有關場地的數目穩步上升,直至2019年有950間,而及至2021年10月有1189間。當中,24小時健身場地的數目,由2018年全香港不足10間,上升至2021年10月的117間;直至本年(2023年)有關數目已超過200間。他形容數字升幅頗為誇張。當中有一個有趣現象是,有藝人後來任職運動員,亦有運動員再轉任藝人。隨著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很多運動員都會使用Facebook及Instagram等平台。近年不少公司考慮營商成本,有些公司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不會運用大筆預算招倈明星或頂級運動員,反而招倈運動網紅(KOL)。

至於從業員方面,邱先生指出現時很多年青人都會喜歡當健身教練和運動教練。當中的原因包括:第一,在能力和興趣方面,並非每一個人都喜歡讀書,又或者喜歡擔任文職工作;即使有些人具備大學學位資格,例如曾到美國等地升學,卻會回流香港當運動教練。第二,在收入方面,新一代的教練(即90後甚至00後的青年)擅於運用社交媒體打造個人形象,比較容易吸納幾千至幾萬位粉絲,令到他們能推廣個人形象,令生意談判的事宜變得容易,讓他們擁有不錯的收入。他指出一名健身教練的基本月入為兩萬元到四萬元不等,與一般工作相比算是不錯。第三,在職業生涯方面,現時很多青年不喜歡在一間公司當員工,一方面是因為工作機會匱乏,另一方面是他們渴想擁有個人的自由時間,因此近年多了年青人取得教練牌照後便馬上創業。

邱先生指出運動產業具其重要性,社會可反思如何進一步促進運動產業的發展。若計運動產業的服務,雖然它給予香港的每年收入只有約三十多億至四十億港元,相關金額難與金融業匹比,但它能舒緩其他行業所面對的壓力,包括醫療行業。近年香港醫療行業人手短缺,運動行業的出現有助舒緩醫療界人手不足的問題。此外,運動產業也可輔助醫療產業的發展,例如運動治療師、健身教練及瑜伽教練等可透過傷患或病患人士透過一些運動,讓患者身體逐步康復。若要香港發展運動產業,他指政府、商界和總會等持分者之間固然要有更多合作,但政府可避免讓業界產生一個觀感,就是只有大公司才有機會和政府合作。雖然政府放寛了「M」品牌制度,但一家公司若沒有幾億至幾十億的投資金額,很難具備實力去推動運動項目。

從與運動公關邱先生的對談,以及筆者的觀察及文獻回顧,有以下發現。首先是產業化本身。第一,我們不應輕視運動產業。運動本身能作為人與人的橋樑,它算是世界通用的「載體」,具有穿透力,跨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運動產業化的真正目的,是藉運動文化的發揚,以製造經濟及社會效益。例如運動產業化結合相關產品,當中涉及零售推銷、運動場館建築、贊助、傳媒、運動管理服務業及運動旅遊等領域;同時能夠為社會凝聚力量,促進大眾的精神健康及身心發展。第二,政府應盡量自由市場推動運動產業的發展。政府應好好擔當促進者的角色,好讓商界及體育界的持份者共同合作,令運動產業能夠在經濟體系內發展。第三,政府應為從事運動產業的人士擬定持續進修與發展的階梯,讓運動從業員因應個人生涯的轉變而作自我裝備,以及更好地規劃事業發展。舉例來說,我們可讓原本從事健身行業的教練,透過物理治療、運動管理、教育學及其他類型的運動項目的持續進修,讓他們對將來的事業發展更有信心。

其次是有關精英化及專業化。其實早在2021年,紫荊黨政策研究院曾就香港體育人才培養制度進行一個內部的小型研究,就香港體育人才建立和政府的角色進行分析。在體育人才裁培上,我們當時建議進一步建立良好的體育人才庫。另外,在社會重視科技創新的發展的氛圍下,我們可參照外地,引入更多幫助分析肌肉組織、選手狀態等的科技。另在政府角色方面,我們當時建議政府可檢視撥款資助的優先次序,參考澳洲、日本及新加坡等地的做法,除優先撥款資助曾在大型國際賽事取得佳績的精英體育項目外,亦會考慮個別體育項目是否有機會在短、中、長期取得成果。透過運動專業化,一來有助帶動群眾的運動參與,提升運動普及化;二來培養更多專業運動教練,吸納青年參與。運動專業化最終有助運動產業的發展。總括而言,運動產業能否得到進一步發展,關乎政府及社會大眾如何看香港的產業結構,以及是否重視運動產業的存在意義。

作者黃偉傑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