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社區治理革新 實效比氣氛更重要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區議會選舉還有大約三星期就舉行,各區選情日漸緊張,筆者這周末也多次落區支持多個有志服務社會的地區朋友,眼見選舉氣氛將愈來愈熱烈。行政長官李家超最近幾乎每次發言都有鼓勵市民1210去投票,仿佛政府對投票率看得很重,但仍不時有輿論與身邊友人慨歎今年選舉氣氛不如往年,甚至認為今年的選舉「沒氣氛」。

來稿作者:楊莉珊

筆者認為此觀點略嫌以偏概全,誤會了完善選舉制度的初衷不在於「搞氣氛」,而在於革新社區治理架構。其核心價值在於透過完善地區治理制度,提升地區治理的效能,特別是解決原有選舉制度在2019年區議會選舉中所曝露的弊端,可以來一次徹底修正。與選舉氣氛相比,筆者認為新制度的效果更有關注的價值,更值得期待。

報名期後,不同地區的候選人已展開大規模宣傳及拉票,社區的選舉氣氛日益高漲,筆者親身去了多個選區助選,發現不同政黨背景的候選人也打出了不同的宣傳風格。這次選舉因為沒有所謂「反對派」的候選人參加,選舉焦點不落在「黨派之爭」,也沒有惡意抹黑與謾罵攻擊,君子之爭的「精采程度」自然不如往年的泥漿摔跤,而是更要求候選人要拼能力、拼政綱。不少候選人訴求專業、年輕、經驗等「賣點」,參選政綱也更專注地區民生事務。看過多個不同選區的候選人政綱,交通配套改善、地區環保、大廈維修、長者福利等都是最常被提及的政綱。可見所有政綱都與市民息息相關,切實關注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區議會選舉徹底擺脫了泛政治化的干擾,市民真切感受到符合基本法規定的非政權性諮詢組織定位、發揮諮詢服務功能、配合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區議會回來了。過往訴求政治立場,表明「敵我對立」的情況不復存在,區議員去政治化,專注民生,完善地區選舉制的第一個好處,可謂顯而易見,親身感受到重塑區議會後的全新氣象。

媒體表示,除了各選區有當區的政見發表會,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將在本月底一連4日舉辦選舉論壇,讓地方選區及地區委員會界別的候選人參與,並會在電視及網絡平台播放。有關作法相信可以更有效讓更多選民了解候選人的政綱,畢竟宣傳期只有大約一個半月,要讓十多萬選民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認識甚至相信自己,確實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目前政府希望透過提高投票率來證實新制度的完美落地,但筆者認為投票率在任何選舉中的最主要作用都僅限於參照作用,無論投票率的高與低都不能用做判別選舉制度優劣的最關鍵標準。投票氣氛好固然有正面鼓勵作用,但更關鍵的指標,應該放在經由新選制產生的新一屆區議會,能否完美落實更完善的地區服務工作?

區議會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第一線,完善選舉制度後的地區管治系統有沒有因此變得更好更有效,有沒有解決2019年區議會選舉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區議會泛政治化而影響基本市民服務、區議員勾結境外勢力影響國安風險等。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早前出席一研討會時強調,要深刻把握完善地區治理當中包括政治、歷史、法理及實踐的「四個邏輯」,認為這些邏輯關係對本港辦好此次區議會選舉有重要指導意義。能否透過這一次選舉體現這四個意義,才是判別選舉制度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