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如何真正解決劏房問題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帶領的「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定義劣質劏房及取締方式。工作組名單內的12成員全屬高官,來自發展局、環境及生態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房屋局及房屋署等部門,沒有民間組織參與。這個小組的功能是什麼?目標成效又是什麼?

其實劣質的劏房問題不只是針對劏房的問題,而是一個整全的房屋供應問題。目前劏房的平均租住呎價,有些可能比五星級酒店還要貴,這可是一個消委會處理貨不對辦的問題。政府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房屋生態監管?

能夠監管嗎?當然可以。可以從房屋條例入手,進行監管。

解決劣質劏房問題當然是燃眉之急。政府最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和各大地產商商討,尤其是擁有不少工廈的地產商,並修改建築物條例,把地產商的工廠大廈改裝成優質的臨時房屋。政府先要訂立一些規格標準,如酒店賓館一樣,根據《旅館業條例》的規格。政府也可以參考日本,日本是微型房屋專家,有大量設計可以參考,設計適合人居住的空間。

「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的第一項工作應該是從設計入手。什麼才是一個正常的居住環境面積?聯合國有標準,各國都有標準,那麼香港的標準是什麼?應該先訂定客觀標準。

第二,從供應方面落手,找地產發展商商討,建造一些合理優質、讓低收入階層可負擔的中轉房屋。

第三,設立香港房屋大數據。目前舊區有很多劏房,例如在深水埗、葵涌、新蒲崗、柴灣等地區。工作和居住是相關連的,可發展社區「原區就業」,減輕交通的時間和開支。政府要設立數據庫去檢視現況。

把工廠大廈改裝成臨時房屋,比興建過渡性房屋更快捷更有效。在《建築物條例》上行使一些豁免權。訂下目標︰例如五年之內有多少工廈單位可變作房屋用途?至少可以比現時那些無窗密封式的劏房環境好。如果地產發展商能夠和社區組織合作,更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因社區組織了解當區的情況和環境。

要解決劣質劏房問題,不是研究如何規管劏房,而是如何能夠提供符合人類居住的房屋空間,這才是工作組要做的事情。工作組的目標不是要取締劏房這麼簡單;而是在房屋供應上入手。而在增加供應之前,首先要做研究,例如找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或者香港的建築師學會合作做一些簡單的研究,解答「什麼是合理的居住空間?」也可以舉行一個設計比賽,邀請香港建築師參加,做一些mock-up(實體模型),訂下具體標準。

另外,香港的非政府組織,例如東華三院、保良局、明愛、仁濟等,他們應積極參與,在社區內提供更多渡性房屋計劃給劏房戶申請。

空置校舍改作房屋用途也是一個方法。牛頭角的聖若瑟英文中學校舍自2010年起一直空置至今。若果這座校舍可以改裝,短期內便可以提供百多個居住單位。而政府也有很多空置物業,例如政府員工宿舍和倉庫,甚至一些使用率很低的公園、天橋下的空地,也可以改裝成居住空間。

「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不是去討論如何監管劏房,而是討論如何能夠創造更多新的社區居住生態。市區重建局責無旁貸,因為現在大部分的劏房都是位於市建局發展的區域內。如何做?政府應該指令市建局主導負責。

目前劏房戶的整體數字為107,371戶 ,共21.4萬人居住在劏房。要解決劏房問題,若果有50個組織,大家分工合作,每個組織負責四千人,在供應上提供一些優質的社區房屋,便可以解決短期房屋問題,而這個做法也不用勞師動眾。我相信地產商都願意奉獻力量協助供應,地產商有附屬的建築公司和管理公司,有一套整全的建屋和管理程序。

現在政府要拿出領導能力,讓住在劣質劏房的人士有一個真正改善的生活空間和環境。政府也可以協助業主進行一些修輯工程。現在解決劏房問題要速戰速決,不應再拖拖拉拉,而且這並不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政府應該從發展角度處理劏房問題,把劏房問題當成一個社區房屋發展的問題,在短期內如何提供足夠社區房屋給劏房戶。

很多民間組織已經進行劏房的研究和分析,政府可以參照數據,設立具體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長遠來說,立法會應該推動成立房屋大數據,透過房屋大數據去處理香港各式各樣的房屋居住問題。否則再設立多少個工作組也不能解決劣質劏房。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