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重塑社署管理及委任文化 時刻關注市民需求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社會福利署的管理和委聘文化一直受到各界的批評,並且在現屆立法會成為議員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審核社署預算時引發了一系列的評論和擔憂。儘管社署多次在立法會和公開場合解釋,並堅稱自己是一個充滿責任感、奉獻精神、專業態度,時刻關注市民需求的政府部門,但仍難以消除對其管理和委任文化的質疑。這也讓公眾懷疑社署是否能夠真正實踐高度的承諾、責任感、對專業質素的追求、崇高的價值觀以及不妥協的原則。

來稿作者:鄺卓睿

隨著政府在2010年初開始迎來一股龐大的退休潮,政府早已要求公務員事務局和其他政府部門商討應對策略。及後,公務員事務局於2015年11月推出了「退休後服務合約計劃」,其旨在讓各政策局及部門能夠靈活地調動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公務員,以維持政府的服務水平並應對人力資源方面的挑戰,特別是應對即將到來的退休潮。該計劃的目的還包括便利專門知識或經驗的傳承,確保政府部門的服務質素和效益。根據公務員事務局的解釋,各部門可以根據自身需要,以合同形式聘用退休或即將退休的公務員,處理特定需要專門知識或經驗的工作。這些工作可能是臨時的,有時具有季節性的特點,而且允許相關人員以兼職形式工作。然而,重要的是這些招聘和遴選程序必須符合僱傭條例和最低工資的法律規定,並不得提供比擔任相同職級的公務員更優厚的待遇,以遵守對政府的僱傭法例的規定。

社署像許多政府部門一樣,受到退休潮的影響,因此面臨服務水平和效益下降,以及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社署像其他部門一樣,選用了大量退休或即將退休的部門職員,擔任特定行政工作人員,負責處理行政和文書工作,例如處理津貼申請案例或協助培訓社工和其他行政人員。這些職位被明確限定為行政工作,不會委聘退休公務員擔任比退休前更高職級的職位,也不會參與政策制定,並且相關的待遇不會高於他們退休前的水平。

然而,目前社署的運作方式明顯違反了最初制定的規則和要求。最近,開始了一項備受爭議的做法,即委任退休公務員擔任比其退休前更高職級的職位或特別顧問職務,使他們以顧問身份參與政策制定,而不僅僅處理行政或文書工作。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特別顧問似乎沒有參與專業知識或經驗的傳承工作。這些特別顧問的地位明顯享有非一般的權力和高額薪酬,使他們的生活方式類似於國家級受保護的動物。然而,這些職位的設立和相關聯絡資料卻並未向公眾透明披露。在政府的「政府及有關機構電話簿」以及社署的官方網站上,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這些職位、人員聯繫或工作職責的詳細信息。即便查閱社署的財政預算,也沒有提到相關職位的設立和薪資分配。這種做法嚴重違反了公開透明的原則,不僅損害了社署的聲譽,還有可能損害社署一貫的核心價值觀,包括專業精神、以人為本、社區參與、有效溝通和不斷改進。

如果那些被任命為特別顧問且享受優越待遇的退休公務員在其公職任內曾有卓越表現,為民眾及社會福祉做出重要貢獻,筆者相信社會上可能不會有太多反對聲音。最多只會有人好奇為什麼這些特別顧問會享有如此豐厚的待遇和薪酬。然而,如果這些特別顧問的任命落在有爭議的人物身上,那麼筆者相信這樣的任命必定會引起公眾的疑問。在當今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這樣的任命很容易立刻引起網絡熱議,甚至引發廣泛的公憤。人們可能會在線上和線下討論社署的種種不當行為和醜聞,即使社署後來想採取措施改進,也可能為時已晚,且可能嚴重損害社會的和諧氛圍。可惜的是,社署的任命似乎符合後者的情況,成為網絡熱話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舉例來說,社署最近委任了某位曾負責安老事務的前助理署長擔任特別顧問。儘管此人曾經被視為一位有潛力的專業人士,然而,升至高職後,其表現卻引起關注。對於安老服務領域的發展,這位特別顧問在退休前的工作崗位上似乎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儘管他明白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日益嚴峻,以及安老護理服務需求的急劇增加,但他似乎忽視了實際問題的處理,甚至在處理多宗安老院舍管理問題和虐待長者個案時,他的反應遲緩,缺乏適當的回應,這讓公眾感到不安,並使許多照顧者和長者感到被忽視。需要強調的是,這位前助理署長曾在安老護理和支援照顧者工作方面積累了十多年的經驗,然而,他的貢獻似乎相對有限。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他在不久之前才剛退休,隨即被任命為特別顧問,並參與社署的安老護理及支援照顧者工作。這種情況讓人們不禁質疑,為什麼他們的納稅金要被用來資助這樣的特別顧問,而非其他更有價值的用途?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的任命或者說,將這些職位交給像伯嚭或蔡京等有爭議人物,並非新鮮事,對於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也是司空見慣,這些情況無需引起公眾的大驚小怪。社會對於社署高層的不作為和不滿,已經累積了很長一段時間。即使這些情況成為城市的熱門話題,也不足為奇。然而,在今天的香港,這種情況是絕對不能被容忍和原諒的!雖然社會一直主張給予那些犯錯的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但這些特別顧問已經獲得了社署給予的長達十多年的時間和無數次的機會,卻沒有好好珍惜這些難得的機會,辜負了市民和政府總部的期許。這樣下去,將成為香港走向「由治及興」新階段的絆腳石,嚴重阻礙政府應對人口老化危機、推動安老護理服務的改進和發展。

「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社署應該認真反思內部的管理和委任文化,並且不應該只是空口號,它不能只是依靠那些美麗的口號而形成。社署應該重新審視內部的人才培訓,不僅僅聘任退休社署職員處理行政工作或擔任顧問,而應該更加專注地培育和提拔人才。此外,應該進行內部改革和資源整合,推動地方行政改革,改進社署現有的服務,以應對挑戰,改善服務質素。

筆者希望社署能夠堅定追求目標,再次為安老護理服務帶來卓越貢獻。不論面對多大的挑戰,社署都應毫不氣餒,持之以恆,而不是感到沮喪。確實,社署的管理和委任文化急需改進,但這絕非一蹴可及之事。社會應該理解,處理這樣的問題需要社署和政府領導層持續不斷的努力,以及更多的時間,特別是處理那些受保護的機構或個人。公眾不應該因這些任命而對社署失去信心,同時也不應該忽略那些前線社工、地方福利辦事處以及總部仍然辛勤工作的社署員工的貢獻。我們應該支持這些為香港不懈努力的社署員工,並表達社會並未忘記他們,激勵他們繼續追求卓越,為國家、香港和廣大市民提供高品質的社會福利服務。社署可以成為政府部門的模範,並與國家、特區政府以及市民一同建設一個關懷的社會。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澳洲國立大學碩士,曾在澳大利亞國際事務研究所工作。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