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藉杭州亞運熱潮 推動香港體育發展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第19屆亞運會將會於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正式開幕,港隊今次派出歷來最大規模的逾900人代表團出戰,包括681名運動員,力求取得佳績。香港體育政策「精英化、普及化、盛事化」方針推出二十載,港隊運動員在各個運動項目中屢創佳績,特別是在張家朗榮登花劍「世界第一」寶座、何詩蓓在游泳比賽中贏得兩項銀牌等,展現世界級實力。未來國際體育盛事接踵而來,想要更多運動員取得佳績,政府須主動以運動員的需求為核心推行政策,完善選才、培訓、生涯規劃的系統,並加速推動「體育三化」,以實現專業化、產業化的願景。

來稿作者:駱文軒

體育運動及比賽,除了運動員為國家和地區爭光、奮勇爭標之外,體育可以為社會帶來正能量,鼓勵年輕人的拼勁鬥志,加強社區凝聚力;長遠而完善的規劃以及政策上的推動,更加可以衍生不同產業,帶動整體經濟發展。

近年本地運動員表現優異,反映「精英化」初見成果,但運動員青黃不接的隱患卻漸漸萌生。運動員生涯短,一般到達35歲就只能無奈淡出體育圈,讓新生一代接棒,但香港的青少年選才與培訓卻有待加強。大家都知道,學校是運動員的發掘地,但在重視學業成績的制度下,體育藝術等學科在學校的發展往往被邊緣化,自然難以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變相減少發掘港隊未來之星的機會。

目前,體院與部分中學合作,提供彈性上課安排,確保青年運動員可雙軌發展學業及體育,為體育「精英化」打造堅實的基礎,值得繼續大力推廣。筆者建議,政府可透過推出更多校園體育獎勵計劃,以鼓勵學生恆常運動,維持運動的風氣,同時發掘有潛質的學生,加以培訓,為港隊持續「造血」。

成績獎牌非資助唯一標準

女車神李慧詩曾強調,「各運動員背後都有奮鬥的故事,其價值不應只從獎牌數目上反映。」香港資源僧多粥少,以往曾有運動項目因長期未有突出的成績而被降級削減資源,打擊運動員的動力。常言道,成功靠七分努力,三分幸運,考慮到香港運動員能在國際取得佳績,已要跨過重重難關,何況要在高手雲集的奧運舞台上奪牌?

筆者認為,未來政府不應只以排名、成績和獎牌來劃分精英項目的資助額度,而忽略眾將在背後的付出,可根據運動員不同的表現提供額外資助,突顯他們努力的價值。例如「在世界級比賽上獲得彪炳成績」可獲得全額資助,而獲得世界級比賽如奧運資格的港將也可獲得半額資助,以肯定運動員的付出。而非奧運項目的運動員如在國際性比賽中有優異的表現,也可得到部分資助,期望透過全面合理的資助制度,讓運動員奮勇拼搏,為港爭光。

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此外,場地建設上,香港目前體育運動場館嚴重不足,普通市民求場難之外,甚至連專業運動員、球會球隊平時要訓練亦一場難求,球員、運動員因缺乏場地,落場操練時間不足,又如何提升實力技能與對手較量?根據統計處數字,預計至2026年,本港將欠缺49個室內標準多用途球場、3個足球場/欖球場,以及4個田徑運動場,至於其他區域性可用於比賽的游泳池、網球場、室內運動場亦嚴重不足。

尤其是支援精英運動員培訓設施、宿位,體院現時的運動員宿舍,僅可提供約400多個宿位,僅僅足夠現時全職的精英運動員使用,未來政府若是想加大體育產業投入,加強內地和國際隊伍訪港交流,有關硬件配套需求就顯得嚴重不足,政府有必要投放更多資源,建設更多訓練和住宿場地,追上世界體育產業的發展。

政府近期大力推動「夜經濟」發展,推出「香港夜繽紛」系列活動,當中融入體育元素,超過80個商場將舉辦不同文化體育節目,例如舉辦杭州亞運會直播、英超賽事直播等,將有助推動本港體育產業發展,期望在未來政府能夠購入更多賽事轉播權,分發給不同渠道播出,並製作更多國家隊和港隊的相關影視節目,引起更多公眾關注,令體育進入學校、社區以及不同群眾中,提升香港的體育產業發展水平。

臨近杭州亞運,筆者藉此感謝各位代表香港的運動員及背後強大的團隊的堅持和努力,祝願港隊能在杭州亞運中取得佳績,揚威海外!

作者筆名駱文軒,是公共政策研究員,城市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