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政府的控煙政策走對路了嗎?
早前醫務衞生局推出《控煙策略諮詢文件》,構思多項禁煙「辣招」,除大幅增加煙草稅外,還研究終身禁煙令、限制展示煙草產品、限制煙草產品添加劑等,於社會引起爭議。多項「禁令」建議令人眼花撩亂,卻沒充份考慮執法難度、成效,更涉醜化煙民,令人擔心控煙政策矯枉過正。
來稿作者:林俊文
諮詢文件提出的控煙政策聚焦於禁令和增加罰則,其實不但「未見其利」,更「先見其害」,從網上討論所見,已出現了一些煙民與非煙民間的對立。目前煙民人數達60萬,政府卻未有從源頭入手,加強預防、戒煙的教育及宣傳工作,反而執著於效果成疑、甚至可能有反效果的禁令。近年多次加煙稅,結果卻是令私煙供求增加、私煙問題猖獗;若要再加煙稅,政府是否有相應加大人手、資源去打擊需求激增而更嚴重的私煙問題?至於擴大禁煙區、禁止邊行邊食的「火車頭」問題,同樣需要大量人手,才能有效監察、敦促吸煙者在適當地方吸煙。
不少成年煙民早已吸煙多年,要以這類高壓的「禁令」迫令其戒煙難度極高。面對禁令,煙民首先只會透過各種方式滿足吸煙需要,而非直接尋求方法戒煙,形成官民對抗。故當局倒不如少一些懲罰、禁令,集中資源於推出更有效的宣傳教育方式,一方面預防年輕人養成吸煙習慣,另一方面鼓勵已有吸煙習慣的煙民戒煙。
要使煙民戒煙,其實硬招不如軟功。過往香港進行的調查顯示,煙民戒煙大部份出於健康和家庭原因,而非當局加煙稅等行政措施。故有關當局應加強透過家人、朋輩的鼓勵力量,增加煙民戒煙動力,而非以禁令「懲罰」煙民、製造對立。以上海為例,當地在相關宣傳和活動都表現出色,包括提供全面戒煙配套服務,先透過完善的戒煙熱線和門診服務以接觸戒煙者,而且透過「十月懷胎·爸爸戒煙」等大型活動,針對孕產家庭作宣傳,加強這些家庭對煙草煙霧危害和戒煙益處的認知、輔導,使家人成為其戒煙動力。上海市又於公眾場合例如街道設立吸煙區和禁煙區,分隔煙民和途人,避免二手煙問題。
去年特首於施政報告提出了積極進取的控煙KPI,其用意雖好,但要達標加大控煙力度,不可急病亂求醫,應從煙民的實際處境入手。上海的成人吸煙率已連續七年「連降」到19.4%,提前達到「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香港應該參考上海經驗,政府應該善用稅收,為控煙創建一個長遠、全面、真正收效的方案。目前香港的禁煙區安排無法有效分隔煙民和非煙民,政府應考慮仿效新加坡,於某些人流較密的街道設立吸煙點,在局限煙霧範圍,大大減少非煙民吸入二手煙的機會之餘,也較容易執行,讓煙民有合適配套去吸煙。當局如要透過制訂罰則規管仍隨處可見的「火車頭」,應該設立固定機制,方便日後執行和定期依照成效作調整,不要如上調煙草稅般隨意、無理地提升罰則。戒煙教育方面,政府可參考外地經驗,推出具提示、測量健康指數及戒煙貼士等綜合戒煙功能的手機應用程式,協助煙民戒煙。
香港的一些戒煙宣傳活動推行多年,是否也應搞搞新意?以戒煙活動「六月.戒煙月」為例,可否參考上海做法,多作針對性的宣傳,主動接觸煙民,避免變成每年的例行公事?另外,與其選在六月舉行,會否選擇暑假或聖誕等學生放假的長假月份,使親子都更容易可參與? 另一方面,正如有立法會議員所建議,當局可仿效外國要求企業為非煙民提供額外有薪假,藉此鼓勵煙民戒煙以享受同等待遇。
作者林俊文曾任職外資和本地發展商社區關係部,歷年來與負責城市規劃設計、物業設施管理、建築、樓宇維修和工程管理的專業人士合作。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