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人工島就是郵輪碼頭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2010年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出82億元興建香港郵輪碼頭,當年那份文件說郵輪碼頭一片光明,預計2013年可帶來的經濟效益為每年8.59億元至11億元, 在2016年則為每年15億元至25億元,創造大約5,300至8,900個額外就業機會。當年負責的旅遊專員和財政司,均把郵輪碼頭說成香港旅遊業的定海神針,有了郵輪碼頭,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但是,郵輪碼頭開始運作後,成績未如預期。2016年的實際郵輪旅客數目為 677,031人次,較前景方案預計的旅客數目低33.5%;旅客人均消費金額由2013 年的4,699元下降至2015年的2,950元,減幅為37%;2016年其中一個泊位有郵輪停泊的日數只有29日,使用率甚低,只有15.8%。現在,香港郵輪碼頭基本上是一個國際級笑話。

郵輪碼頭運作暴露三大問題

郵輪碼頭的整體運作有幾個問題。第一,設計問題。碼頭大樓由英國著名建築師霍朗明(Norman Foster)設計。雖然是大師級,但是建造形式沒有細節,功能空間的經營沒有想清楚,興建也是草草了事。當中更有一個神奇之處——路政署的工程師負責設計了一個空中花園,可是所謂空中花園不是在空中,只不過是在一個平台上,裏面基本上是瓷磚和石屎,沒有什麼樹木和植物。工程師說這就是空中花園,這種偷換概念的模式,在香港政府主導下的公共建設,比比皆是。

第二,外判營運。現在郵輪碼頭的營辦商是政府外判,商場裏面空置率高,完全沒有靈活處理,而負責營運的是一些對香港沒有深度認識的外來人。試問在這種情況之下,郵輪碼頭怎麼可能有機會活化起來呢?整個投標過程中間出現了什麼問題?標書具體內容是什麼?

第三,程序主導。現在郵輪碼頭出現問題,政府會說按程序處理。程序是不是一個人?程序可以解決問題嗎?政府以什麼結果為目標?會否出現程序完全正確但問題仍未解決的狀況?

郵輪碼頭的徹底失敗,會是交椅洲人工島的寫照。人工島的籌劃走上了同一個套路︰舉辦很多諮詢會、找很多專業組織支持。有支持者走出來說若不興建人工島會導致很多工人失業,在輸入外勞成為主流的今天,這個套路不會不玩下去,變成需要輸入更多的外勞,才能夠把人工島工程完成。

「官」字不單只是兩個「口」字,官員說什麼都是對的,市民反對就是市民的錯。政府用「硬銷」形式去推動人工島,某些建制派推波助瀾,說人工島是香港的未來,有了人工島便能解決居住問題、解決發展的問題。但是人工島目前還只是海市蜃樓,不可能馬上見到效益。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吹噓,看看發展局在社交媒體發放的那些資訊,毫無內容可言。像在直銷一樣「歌頌」人工島怎樣美好,大家都要支持人工島,不支持香港便沒有希望。但是,一個人工島起碼要二、三十年後才能夠產生效用,請問你叫今天的香港人怎樣相信它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呢?

解決土地問題無須等人工島

政府好像要一步登天,以為舉行一些研討會就等於人工島工程可行。但是,背後的技術研究真的足夠嗎?為什麼不可以先做一些前期研究,看看有什麼人工島技術,之後才決定工程細節,一步一步去執行?政府又像建簡約公屋一樣,說有簡約公屋就能解決香港劏房問題,有了人工島就能解決香港土地問題。大家乘搭屯馬線,由錦上路站到元朗站的架空路段看一看,深圳河附近的香港境內,不是有很多土地嗎?這些落入鄉議局系統及地產商手上的地,是實實在在的土地,其實可否透過政治方式和商業方式,尋找一個共贏、創造更大利益的開發方案呢?

香港的環境評估報告(環評)基本上是笑話,在辦公室裏編寫的環評毫無落地邏輯可言。舉例,深灣遊艇會附近有一個發展項目,從前有很多船廠。進行環評之後,環保署說因為有噪音,所以項目的建築物不可以有露台。大家去看看那些幾萬元一呎的豪宅,沒有露台,就是因為附近的船廠發出噪音。但最奇怪的情況是︰後來船廠一家一家的消失,不知道是地產商收購?還是船廠自願搬走?就這樣香港又失去了一個充滿特色的造船區。這種「陪太子讀書、陪地產發展」的模式,斷送了香港一切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環保署用一種很奇怪的方法去寫環評報告。他們列出的題目都對,但是具體執行要有context(背景)和與功能有關,不是鐵板一塊。政府把霓虹光管消滅,就是因為政府思維非常僵硬,根本沒有去研究原有的霓虹光管招牌的安裝和製造模式,根據那套模式去發展香港特色的規範。很多時候環評都是拿外國標準、外國的方法去評估。很多時候是「一刀切」,深灣遊艇會是一個例子,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環評案例。

所以環評報告並不能令香港更環保,像膠袋稅一樣,以為立了膠袋稅便能解決環保問題,其實問題並沒有解決。推行垃圾徵費就暴露政府不願做垃圾分類回收工作,如果政府不鼓勵開設更多垃圾回收分類的工廠和企業,就草草推出垃圾徵費,那麼目的只是收費,而不是真正去回收垃圾。這種本末倒置的模式,正正是香港政府施政的作風,其實市民都很清楚,如果這個作風不變,香港很難脫胎換骨和升級轉型。

發展科技城本可一步到位

香港政府到了今天仍未覺醒,天天搞諮詢。新田科技城辦了一大堆諮詢,根本毫無用途。其實發展科技城可以一步到位,例如引進小米,政府批出50年的土地,放手由小米主導發展。甚至可以跟Sony、Samsung、華碩等國際企業商議,批地讓外商來港設總部。現在情況相反,大家緊握這些土地希望它可以生金蛋,變成幾萬元一呎的豪宅,因為「地產錢」比較容易賺,投資產業、投資創科比較困難、比較複雜,而且需要培育團隊,回報率太長太低。

這是一個累積了二十多年的問題,2019年香港爆發的事不是偶然,而是累積了太多程序主導。政府因財庫充裕,財大氣粗,主觀任意地搞基建,郵輪碼頭就是一個例子。郵輪碼頭本來能夠結合周邊地區,打造一個啟德遊樂園區,裏面有主題公園、體育園、住宅、各式各樣的娛樂設施。但是到頭來啟德新區又變成了豪宅樂園,一棟一棟的豪宅拔地而起,但宅基本上互不聯繫,很難建立社區的觀念。

郵輪碼頭另一個最神奇的地方是,當你駕駛汽車,雖然看見郵輪碼頭,但因為它有非常特別的道路設計,兜來兜去都駛不進碼頭。看看那裏萬轉千迴的奇怪道路設計,便會知道香港規劃是「神規劃」。運輸署劃路沒有一個總體規劃,劃的路又不能改,像是不可冒犯的神。而運輸署路政署只劃車路,不劃行人路,所以路政署又要加建天橋,又花錢在天橋旁起七千多萬元的白金升降機。啟德的規劃徹底失敗,但在區內賣豪宅的發展商根本不太關心,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樓房如何盡快賣出去。

回到人工島,人工島可以研究,但它是像長江三峽那樣非常巨大複雜的工程。政府若草草了事,強行上馬,會給香港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若果財政受到拖累,到頭來會影響香港整體的安全。當香港公共財政出現問題,由誰來負責?相信今天的官員到那個時候已經退休,他們可以道貌岸然地讓新一批官員負責。新一批官員會辯解當初不是他們做決定,他們只是執行。到頭來,受苦的當然是香港市民。

外判再外判 如何管治?

香港人對香港沒有歸屬感,突然之間作鳥獸散,不是沒有理由。因為長期習慣了殖民地式管治,就是玩鳥獸散。官員們也是這樣,崗位三年調遷一次,工作拖得就拖,不做就沒有錯,上司要推什麼就推什麼,文件送上立法會,議員通過,獲到撥款,又換另外一位官員去負責,新官員說只是依據上一任官員去做。這種層層疊疊的外判再外判模式,並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管治體系。

我認為人工島必須要國家隊進場,由國家級發改委去驗證,以及有一個整全的佈局。要向市民解釋清清楚興建人工島的理由。香港有那麼多土地,有一個面積如此廣闊的大嶼山,為什麼要建一個孤獨的人工島,而不是利用傳統的填海方法增加土地?這是很多市民摸不着頭腦的問題。當中涉及的大量工程開支的利益,又如何處理?怎樣能夠保證它不會變成另一種超白金玻璃外牆空調無障礙升降機呢?這個問題這是令人十分憂慮。

機場三跑啟用,我們拭目以待。三跑啟用以後能否產生經濟效應?當然,三跑比較簡單,就是飛機場的跑道,但人工島非常複雜,是要讓人居住的。房屋問題需要馬上解決,如果透過人工島去解決,望梅止渴的香港人一定不支持。現在政府常常說一些奇怪的話,你反對政府-些做法,就可能是軟對抗。其實現在市民沒有能力也不會搞軟對抗,只是中央賦予特區政府去施政,大家就對這一個政府有一些期待、提一些意見。

人工島是超長期的規劃,你要讓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專家團隊去領導,而不是找一些只會做文件、毫無規劃經驗及實質技術背景的人士去主導。不能夠只是辦論壇、找專業界支持。香港專業界基本上不敢得罪政府,只會附和。

到最後,還是老問題︰為什麼不好好開發深圳河附近的土地?河套區和周邊地區可否盡快上馬?是否應該積極發展大嶼山土地?舊區重建是不是應該用更有效的規劃模式,去創造更多房屋空間?政府從來都沒有說清楚,只是見步行步,擺出一些姿勢。人工島的姿勢擺得那麼高,其實是不切實際。市民不會接受遙遙無期的人工島。

所以,奉勸政府一句︰人工島可以繼續研究和討論,但不要把它變成解決香港土地房屋問題的定海神針,因為若強行上馬,人工島只會變成一個面積大一千萬倍的郵輪碼頭。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