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新田科技城分階段推進 有序發展勿因快得慢
北部都會區是未來香港發展重點所在,當中核心項目「新田科技城」的土地規劃,正在進行公眾諮詢,不少人也集中討論土地用途分配、批地方式等基本規劃構想,但公眾似乎忽略了很重要亦最實際的發展步驟和時序。
面積多達627公頃的龐大項目,要做到有序發展並不容易,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如果搞不好,縱有美好計劃完善構想,也隨時會大大影響整個科技城最終發展面貌,導致超支延誤,又或者空有硬件,沒有具質素的企業進駐。
來稿作者:徐毅興
根據政府的新田科技城(包括落馬洲河套地區)土地用途預算,創新科技園區約佔300公頃,住宅和混合用途約佔60公頃,物流、貯物和工場約16公頃,其餘200多公頃是公共設施、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帶及新建道路。當局暫時只大致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當中有些基礎項目是必須先做的,例如淨水及廚餘處理設施、食水配水庫、蓄洪設施等,這些都納入了第一階段工程。另有些項目是必須一步一步做的,次序不可調轉﹐例如要先起好在科技城西南邊緣位置的「專用安置屋邨」,才可正式收回某些地段,繼而安排受影響的寮屋户入住安置屋邨,這批合資格人士預計2031年入伙,是最先「入城」的一群居民。
顯而易見,如此大面積的新田科技城,必須深思每步發展次序,不可能一次過先大量建廠建屋,但創科企業又完全未到位,令整個發展猶如鬼城。政府的規劃圖現時僅籠統地指新田公路以北及沿公路邊的土地(大部分屬創科用地)是第一階段發展範圍,首批新創科土地的平整工程於2024年年底動工,而有關熟地最早可於2026年供應。至於新田公路以南的公私營房屋土地、擬議新田站附近的混合用途土地等大都歸入第二階段發展範圍,這樣簡單上下劃分一半就當是分段發展,實在過於粗疏。
筆者認為整個科技城發展應細分幾個階段,按功能及基建定位劃分,以平衡及協調大量工程項目的進度。首先發展的應是近新田站(即鄰近「專用安置屋邨」的土地)以及毗連落馬洲河套區(興建中)的土地,之後由這兩個地方輻射出去,逐步擴展。落馬洲管制站的創科用地、擬議中的洲頭站及其附近的混合用途土地,以至新田站以東的政府/社團及文康用地,都可作第二、三階段發展。其他區可再之後發展,最重要是做好一個區域,再做另一個。
其實吸納創科企業也要按部就班,一次過叫大批企業進駐,同時開展科技項目,也不是理想做法。創科局將會進行發展創科產業鏈的顧問研究,為新田科技城不同地塊建議特定的創科用途,包括上游(研發)、中游(原型或應用開發)及下游(製造)過程。筆者建議要有序地按實際需要逐步發展,需時較長的研發工作,可先主力興建這類別的廠房,到適當時候再設立有關科技應用開發的大樓,到後段時間有需要時才建造大型廠房。一步一步發展,同時房屋的數量亦以同樣步伐配合興建,這比起一聲號令就同步大興土木理想得多。
實際操作方面,試想想,新田科技城第一階段300公頃創科用地項目率先開工,700萬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已動用了極大批建築工人及材料,以現時本港建造業人手短缺的情況,即使輸入外勞也未必應付到。如果第一階段興建途中又開展一大堆第二階段項目,當中包括政府和私人發展商的工程,可以預見,單是科技城地盤內已經要互相「搶人才」,到時建築材料會否因短缺而漲價,推高建築成本?如此一來,政府可能又要向立法會申請增加撥款。此外,一大批工程同時進行的話,當中的運輸問題也必須考慮周詳,建築工人及材料要有序到位,難度不低。
政府預計大部分新田科技城的居民,可於2034年北環線開通時遷進,但現時有意見認為科技城的住宅供應僅5萬多伙,遠遠不足夠應付未來城內可能逾20萬個就業機會。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5月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考察後指出,推動新區發展需要分階段、分步驟、穩妥有序進行,多次強調要發展要「紥實」推進。如日後政府順應民意增加住宅用地以滿足需求,筆者相信,再細分多兩三個階段逐步推進,令整個北都區穩妥紥實發展是必須的,這亦是最務實的做法。欲速則不達,有序地分四至五個階段發展,才不會令這個北都區關鍵項目,重蹈以往其他大型項目的覆轍,因快得慢。
作者徐毅興是任職跨國企業的八十後工程師,對城市規劃、舊區重建猶感興趣。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