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M+改革:文化自立自信與文化安全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M+博物館自2021年11月開幕至今,博物館定位由原來以香港視覺文化為本,被扭曲為目前的西方當代藝術模式。這是一個關乎香港長期文化安全與文化發展問題。香港要發展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必須建立文化自主、自立和自信的管理體制。

M+耗資百億港元,作為香港投資最巨大的博物館,它需要一個有中國底氣的國際本位。M+開館以來,無論展覽、策展質素與及策略,都是依循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Modern)的模式。例如,M+最具爭議性的地方是購入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的當代藝術購藏,M+官網說希克的藏品是世界上最豐富的中國當代藝術藏品,但這個收藏和香港有什麼關係?M+是否真的令香港成為有文化自信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心?

西方本位的當代藝術只是視覺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而現在M+就是以西方本位當代藝術獨佔了視覺文化的話語權。什麼是視覺文化?當初立法會撥款的時候,已經很清楚說明包括四個範疇:設計、流行文化、電視電影以及水墨。雖然M+有着這樣的分類,但是策展的團隊大多數都是由英美當代藝術制度培訓出來的,他們的學術和工作背景完全缺乏香港和亞洲本位的視覺文化背景。

什麼是有亞洲本位的視覺文化視野?2022年大館舉辦了一個關於亞洲性別文化的展覽︰「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就是香港和全球首個以「LGBTQ+」為題的大型展覽。展覽找來六十多位來自亞洲的藝術家,以藝術作品介紹亞洲不同地區的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狀況,透過藝術去了解亞洲人如何看待身體和性別等議題。這是一個接近視覺文化的展覽。

反觀現在的M+,展藏基本上就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和倫敦Tate Modern的結合翻版,完全沒有亞洲特色。用一千五百萬元購入的東京一個壽司吧,已經是一個國際奇聞。當香港本地藝術家找不到空間展覽作品、找不到足夠資源創作和發展的時候,政府竟然容許西九文化區如此使用公帑,本身就需要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調研的意思就是透過調查、蒐集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M+的問題,首先,負責策展的團隊對亞洲並沒有深度的了解,由館長至策展團隊,對亞洲文化理解薄弱。而且研究能力有限,館長華安雅(Suhanya Raffel)來自澳洲,她沒有發表關於亞洲和香港視覺文化的論文和分析。

香港投資興建一座大型博物館,原本的目標是宏揚香港視覺文化特色,現在變成了什麼呢?要營造文化安全,需要建立文化自主、自立和自信。自主自立不是排外,而是當推動國際化的時候,會透過雙年展或專題的模式,邀請國際策展人策展,透過策展過程讓本地策展人學習如何策展,從而建立自身的策展團隊。新加坡、台灣、韓國和日本均已設立自身的策展團隊,唯獨是香港仍然是依靠外援,「買外國名牌」,這種做法是否恰當?能夠長遠發展本地藝術嗎?它只是一個「一夜情式」的短線做法。香港需要的是建立有實力的策展團隊。

如何改革M+,讓它更符合文化自主自立文化安全,更符合文化多元發展?文化發展必需建基在文化安全之上,但讓如何做?其實Uli Sigg的購藏裏有一些重要的作品,藏品所屬的那個年代(1972 至 2012年)也是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萌芽階段。那個年代很多駐中國的歐洲國家大使均對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出很大的支援。

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品、策展當代藝術品,需要找真正的當代藝術專家負責,我認為Uli Sigg的藏品就應該開放給中國內地有份量的策展人策展,例如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或芝加哥大學的巫鴻教授。他們都是中國當代藝術策展和研究的翹楚。邀請他們來M+坐陣,開設一個中國當代藝術館,正正經經切切實實地去策展中國當代藝術,而不是目前當走進Uli Sigg藏品場館裏面,赫然出現一大堆毛主席的畫像,沒有解釋,沒有說明,像行為藝術一樣也沒有解說。參觀者看到一頭霧水,反映了策展人的水平極低,根本對這些作品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沒有理解。

中國當代藝術和改革開放是緊扣關係的,它反映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反映了當時社會因應改革開放作出的回應和對話,是非常重要和有價值的,不應該被收藏家Uli Sigg一家獨大。所以M+要改革,應該把Uli Sigg的藏品和其他收藏交給真正中國當代藝術專家去策展。香港也有一些收藏策展家,例如策展「後89中國新藝術」的張頌仁先生,也是不可多得的專家。

說到底,最重要的是培養香港策展人有中國與世界視野。培養中國當代藝術策展人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策略,內地已培育出一些年輕的策展人。若果M+不改革,它只會淪為個高級名牌消費品的宣傳機器。「草間彌生回顧展覽」為名牌手袋促銷,已說明一切。若果西九文化區變成了為外國名牌消費品服務的文化區,它如何能貼地?如何能接地氣?這就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文化安全問題。

解決文化安全問題,必需要多元。而多元需要建基於知識基礎,需要intellectual(知性)論述,因為當代藝術的核心就是批評藝術投資。現在當代藝術被藝術投資騎劫了。當代藝術本身只變成一個社會現象來研究,失去了互動的能力。而M+館內的消費,都不是普通市民可以支付的水平,M+的那幾間商店,完全是被西方幾家出版商所控制,貨品並不多元也並不亞洲口味,關於亞洲文化的商品嚴重不足。

面積龐大的M+博物館現在是一個浪費。當香港很多資深和功力深厚的藝術家都在四處尋找空間展覽的時候,M+是否應該開放,變成一個真正視覺藝術館,舉辦一些長期性的展覽,深入淺出去介紹藝術和視覺文化?

建立文化安全先要建立軟實力,建立軟實力需要人才和團隊,而策展人就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個構成。有好的藝術家,也需要有認識藝術、欣賞藝術的策展人去配合,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成功。所以,如果M+不改革,香港很難成為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它只是一個西方操控的藝術投資市場。

發展藝術最重要就是創造和影響藝術論述,才能有創造市場的能力和價值。現在M+的做法是把自身的場地變成西方藝術主場,而香港失去了影響西方藝術的可能性。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交流」是互相影響,如果只是單一受西方影響,又如何稱得上交流?

M+應該進行以下的改革︰第一,根據Uli Sigg的藏品擴大並設立一個中國當代藝術館,由深度認識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地和國際專家,組成一個策展團隊,其定位是透過中國當代藝術認識中國當代社會。

第二,建立M+香港本位策展團隊。是否應該復辦香港雙年展?或者推出一個全新的香港視覺文化藝術雙年展,也可以學習柏林雙年展或者威尼斯雙年展的做法。另一個參考是新加坡藝術周(Singapore Art Week),舉行展覽、藝文討論會和工作坊等。

第三,M+應該研究如何走進社區,在十八區進行不同類型的社區創作和展示,將視覺藝術普及化,接觸更多市民。

第四,應該為視覺文化做研究,集合研究香港視覺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專家,組成一個團隊。例如對香港進行一系列性研究的策劃,為張國榮、梅艷芳、李小龍等流行文化代表性人物進行系統性的資料收集和研究;娛樂文化方面,應該以漫畫、電視、電影、流行曲等香港文化強項為核心;設計方面,應該有「香港設計史」的研究計劃。

M+現在這個團隊並不理想,需要重新構思,如何組隊?如何去做?不是排外,而是要找合適的專家、有心的專家、有能力的專家去負責。現在M+團隊,館長是澳洲的Suhanya Raffel女士,副總監及總策展人是來自韓國的鄭道鍊先生,看不出他們對香港藝術發展有什麼積極的進言和建議,也看不到真的為香港開拓藝術觀眾市場。他們策展的博物館,由場館展覽、佈置、設施、以至商店的管理和經營,都缺乏本地特色。餐飲的價格非常離地,也是一個嚴重問題。

總而言之,M+必須要有系統地進行改革,重新調整策展方向,孕育本地藝術家和策展團隊,宏揚香港視覺文化,方能實踐應有的功能和意義。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