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有為政府?香港正在學新加坡?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講起新加坡,大家最羨慕可能是他們的組屋政策,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房屋,可以安居樂業。然而,大家可曾想過,能夠承擔起如龐大的社會開支,新加坡政府有著驚人創富的能力及動力。

新加坡與香港同為亞洲國際大都會及金融中心,亦是主要競爭對手。在8、90年代,香港經濟實力比新加坡好,新加坡甚至視香港為學習對象,到了2000年,兩地的經濟仍然旗鼓相當,但之後新加坡高速發展,香港已經被拋離。在2000年,香港人均GDP為2.58萬美元(下同),新加坡是2.39萬,分別其實不大,但去到2021年,香港是4.98萬,新加坡達到7.28萬,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來稿作者:李慕飛

新加坡近年高速發展,有很多因素,包括社會及政治環境穩定、以及一個大有為政府。新加坡政府做任何事都習慣主動出擊,對於推動經濟發展就加主動,當中在招商引資方面,新加坡有一個專責的機構——經濟發展局(EDB),除了為外資企業度身訂做優惠政策,以及一站式服務,並且網羅精英人才,在世界各地建立網路,還會主動派員到世界各地邀請企業到新加坡投資,每年亦會舉辦多場招商活動,由總理級和部長級人物帶隊。所以,新加坡在招商引資上,取得極大成就,筆者聽過不少香港商界人士抱怨,新加坡招商工作比香港出色,奪得不少國際的重要投資,甚至搶走香港不少生意!

事實上,香港政府不少經濟政策正朝著新加坡的模式去做。特首李家超發表首份施政報告,推出「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招商引才專組」、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近日預算案亦表示計劃引入「公司遷冊機制」。同時,特首及財政司司長亦分別帶隊,去外國做招商工作。這些措施都向外地搶企業、搶人才,與過去香港政府保守的招營策略,大相徑庭,令人耳目一新。

2月22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立法會宣讀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財政司司長近日發表財政預算案,演辭中有一段話,實在可圈可點:「本屆政府會更好結合『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在需要政府引導的範疇,我們敢於引領、全力承擔、加速推動;在需要市場力量推動的部分,我們通過創造有利環境和條件,讓市場發揮力量,這將大力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

香港「積極不干預」難與新加坡匹敵

講到政府的營商策略,香港多年來一直沿用70年代由當時財政司夏鼎基引入的「積極不干預」政策,財金官員一直視為最高原則。當年,由費利民及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師提倡的自由經濟學派,在歐美極為盛行,當時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就是在此氛圍下產生,此政策亦確實幫助香港在70年代經濟起飛。簡而言之,「積極不干預」的理念,就是讓市場自由運作,香港只做好法律、制度、基建等等工作,客戶自然會來港做生意,而「積極」兩字則代表有需要時政府還會出手干預。與之相比,新加坡不太相信自由市場,反而更著重主動四出尋求機會。

筆者不敢去評論經濟學派的理論,但從實證的角度看,從2000年以後,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或者後來經微調後的「小政府、大市場」的政策,已經難與新加坡的「有為政府」匹敵。其實,特區政府當然都應該知道問題所在,當時亦曾提出改為「適度有為」的思維,但香港回歸後長期陷於政治紛爭中,政府極其弱勢,官員畏讒畏譏,根本無能力作出任何改變。

今時今日,特區政府重新走向強勢,亦明顯採取主動招商政策。筆者認為,是否學新加坡,其實並非重點,今日世界經濟一體化,任何成功的經驗都值得借鏡。筆者相信,在招商引資的工作,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局,是最值得借鏡。香港新成立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目前只針對幾類高端行業,如果要長遠爭取國際投資者來港,應該考慮當「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有具體經驗後,將投資推廣署及貿發局等部門機構,合組成一個具備實權的獨立機構,以積極有為的行動,專門處理所有招商工作。事實上,現今環顧世界各地,已經甚少國家或地區採用被動的招商模式,香港必須作出改革。

作者筆名李慕飛,從事政策研究工作,曾任職傳媒。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