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有線電視執笠記
有線電視終於執笠了。其實有線電視十年前已經變成一個半死不活的媒體。香港人說「贏在起跑線」,有線電視是香港最早的收費電視,是亞洲地區其中一個正規的有線電視頻道,為什麼會淪落到今天,變成「仙股」(股價低於一毫的股票),甚至乎毫無翻身能力之下要自行了斷呢?
其實,香港一直以來經營科技媒體的一個困局是,大部分投資媒體的企業都是有地產背景的。這些企業投資傳媒的目的,是自製一個有政治影響力的平台,在敵對媒體有任何動作的時候可以反擊和防禦,也可以營造一種社會影響力。可惜經營傳媒的企業對傳媒生態了解不深。韓國傳媒背後都是科技大企業,他們的目的是建立軟實力,建立軟實力需要內容、需要人才、需要發展藍圖。可惜在香港投資傳媒的大企業,其背後真正目的只是為了政治利益,而不是為社會創造另一個真產業。因為他們的本業都是地產。
有線電視執笠是一個有趣的個案。早期有線電視只做收費電視業務,後來互聯網興起,這本來是一個契機,讓有線電視可以升級轉型,但是投資傳媒的企業並不重視投資在內容身上,他們唯一會投資的是新聞台,因為新聞台能夠製造政治影響力,其他都是敷衍了事,沒有認真去製作整全的內容庫。其實內容庫會產生很多知識產權,未來知識產權技術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1996年有線電視踏上購買英超足球聯賽轉播權的套路,這只是一種短期的興奮劑,並沒有建立自家的品牌節目。
有線電視最成功的新聞欄目是「有線中國組」,比較有特色和深度,但可惜沒有進一步發展。自《國安法》頒布之後,其實香港傳媒生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前的低俗傳媒被整頓之後,媒體行業出現了一個尷尬情況︰傳統傳媒影響力不斷衰落,社交媒體基本上代替了傳統傳媒。
有線電視最大的失敗就是自1993年開台以來,未有像其他歐美傳媒公司,投資在人才、建立自己的內容庫,來營造一間真正的媒體公司。看看日本的TBS電視台(Tokyo Broadcasting System Television),除了拍電視劇、拍電影、製作劇場演出,也經營表演場地,可以說是一種綜合型的媒體。事實上,媒體是「跨界別」的,不只是電視業務。
但是香港的電視媒體很奇怪,他們像地產商經營地產一樣,只起豪宅,沒有多類型發展。商場裏面只有商舖食肆,沒有其他如劇場或博物館的配套設施。所以香港單一發展地產所暴露的並不只是地產問題,發展地產是賺錢最多最快的途徑,而這種思維不單只是發生在地產,而是蔓延至其他產業。有線電視的結業,是否也代表了傳統地產業的未來?也許是一個信號。
老實說,香港除了「錢」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了。傳統的地產模式經濟,在全新國際發展格局下、在國家的發展大局下,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國家領導人曾多次提醒香港建制既得利益者,香港很多方面可以把握和利用「一國兩制」下的自由環境去創新和發展。可惜建制似乎仍未收到這個訊息,仍然喜歡用買賣的方法,買人才、買內容、買技術、買知識。這種一夜情的運作方式,只可以有短暫的影響力,不能建立長期軟實力。
有線電視當年也傳出一個笑話︰有線電視開設「電影台」,企業高層批評電影台不應該播放黑白電影,因為黑白電影並不能配合有線電視的高級形象,原來這位高層口中說的黑白電影,是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作品,因為當時有線電影台播放的黑白電影就是黑澤明的專題影展。
在香港傳媒界經常都會接觸這種不知是「真無知」還「扮無知」的投資者,令你哭笑不得。黑澤明是誰?他是令日本電影獲得國際影響力的日本導演,經典作品《羅生門》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他也直接影響了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哥普拉(F. Coppola )和佐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等著名導演。這三位電影大師影響着目前荷里活很多導演。所有電影工作者或電影投資者都認識舉足輕重的黑澤明,偏偏那位傳說中的高層就不知道,你說是不是十分可笑。
所以有線電視執笠的最大責任,在於投資者根本他自身投資的項目並沒有深度的理解,也沒有發展的策略,只是以為用錢買名牌回來的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表徵不單只是發生在有線電視身上。各大企業必須反思反省,以免步有線電視的後塵。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