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一國兩制」是當今派糖的最大考量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這些天,有關2023《財政預算案》是否派糖問題,引起社會較大的討論,反映出疫情進入尾聲,社會即將放開,香港基層民眾對政府接濟的確存在較大期望,也是民心所向。

在我看來,派糖這種事情,相信是1997之前,港府用於紓困民生的「救急不救窮」的臨時做法,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權宜之計安排。到了今天,卻成了政府用於緩和社會矛盾的「救急也救窮」的政治策略。老實說,這是挺失敗的。

來稿作者:周海平

派糖說到底,屬於民生問題;民生問題屬於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又是「一國兩制」問題,「一國兩制」問題,更是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的唯一金鑰匙。一句話,當今《財政預算案》能否派糖,很考驗特區政府落實「一國兩制」的智慧。如果真要派糖,理應比1997前做得更好,更得民心才是。

為何這樣說?這是因為:回歸都25年了,香港的政治和經濟,社會文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變。香港從當年的亞洲四小龍發展到今天,政府治理能力理應更上一層樓,怎麼說比1997之前要強很多才行的。

派糖的事情,其實是檢測政府理財水平的一塊試金石。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慶祝香港回歸中國25周年大會上,就明確提出特區政府要不斷提高治理能力,改善民生,做大做強香港的問題,委婉地提出政府治理能力還有改善的空間。習主席還特別強調:香港「一國兩制」是好制度,好制度就沒有可能不繼續延續下去。

習主席的講話,等於給香港的未來定下了基調。接下來,就是香港如何千方百計把「一國兩制」的內涵,用KPI方式,層層落實,層層分解,層層考核,尤其是我們的三權合作機構,令其更具示範意義,更有說服力。

公務員是香港管治的精英隊伍,承載著香港發展與繁榮的重要責任,高人工是必要的。但高人工應該是高要求,高績效,或才是真正的KPI體現。否則,不但對不住自己的這份人工,對社會分配也會造成傷害,更容易加劇社會矛盾和民生矛盾的對立情緒。

但話說回來,香港好多事情,說起容易做起難。看看這兩年全球受疫情的影響,各國和地區的日子都不大好過。就說美國的通脹帶來的加息問題;以及最近鬧得不可開交的法國養老金制度改革;還有英國經濟下滑引發的國民生活品質下降問題,便知眼下全球經濟都挺難的。

老實說,在這樣的動蕩年代,各國和地區能管好自己的事已然不錯,如果經濟還有大發展,財政收入有盈餘,那是需要很大的本事的。

挺欣慰的是,新一屆特區政府為了提振經濟,重建信心,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遠的不說,就這幾個月來的一系列組合拳,比如投資峰會;「跨年耀香江」旅遊活動;中港通關;重大項目的專班跟進;簡約公屋快速立項和建設安排;以及「你好,香港!」全球推廣活動等舉措,包括即將出台的《2023年度財政預算案》的派錢與不派錢諮詢,特區政府願意放下身段,謙卑聽取各政黨及民間意見,當然都是好事。可見新班子,新氣象,新作為。

但懂得「說」,不等於懂得「做」,更不等於有心有力「做」。如何提升和優化香港原有的治理方式,使香港發展和繁榮的紅利,優先惠濟到740萬香港人頭上,滿足日益增長的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公共標桿可以衡量和比較,還是比「說」更要本事的一場大考。相信特區政府壓力山大。

俗話說,壓力也是動力。動力就是:當今派糖這種事情,特區政府敢於打破常規,有些新思維,新舉措,改變過往一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做到標本兼治,一勞永逸,這或是最得民心的。

我覺得,「一國兩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管治模式,更是具有指標意義的美好香港的代名詞。在我看來,今日派糖與否,在「一國兩制」條件下,具有更多的象徵意義:

——「一國兩制」是派糖的最大政治考量。

香港居民之所以如此關注《財政預算報告》,是因為報告和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很多時候,居民關注財政報告的程度,甚至超越《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說到底還是財政報告內容,反映了民生福祉安排,香港人稱為「著數」是很形象的。

過去港府派糖,相信是紓困民生和人道主義安排,今日特區政府派糖,應該是「一國兩制」條件下,特區政府如何轉變管治導向,把香港發展與繁榮的成果優先惠濟香港人,使更多的港人,感受到香港回歸後的國家幸福感和歸宿感,性質自然完全不同的。派糖表面是經濟,背後是政治。這是政治的考量。

——「一國兩制」是派糖的最大經濟考量。

香港經濟多少年來,GDP的半壁江山,都靠地產和金融服務、貿易和航運生意支撐,旅遊和消費完全看天吃飯,這個「天」很多時候是遊客以及社會的大環境。而政府大力推動創科產業,因為有產業特點,沒有幾年的孵化與投入,暫時也是沒有效益的。

香港人雖然不是經濟學家,但大多數人從直觀上都能感受到,受這兩年新冠疫情的影響,靠旅遊和消費拉動,已經難以為繼,看看大街小巷的鋪頭店面,三天兩頭更換租戶,甚至一些鋪頭長期閒置而無人問津,你便知經濟是怎麼回事。眼下環境,生意難做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一國兩制」應該成為派糖的直接推動者。給予最底層居民一些必要的紓困和接濟;給予鋪頭經營者以及中小企業僱主一些必要的幫助;給予中產家庭一些必要的緩解壓力的政策支持;給予我們的大學生進入社會的一些必要的法律服務,都是「一國兩制」可以做得及時雨的事情。這是經濟的考量。

——「一國兩制」是派糖的最大文化考量。

香港的文化,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百多年來是中西合璧的。正因為這種文化特殊性,使得香港與內地城市比如上海和深圳相比,呈現完全不同的文化符號。

在我看來,港島的中環的老式街道和建築,以及九龍的尖沙咀的海關燈塔,改造後的星光大道,以及百年歷史的半島酒店,都不算是香港的文化標誌。香港的文化標誌是香港的法治觀念、做事方式以及思維習慣。

香港人的這種在普通法基礎上的刻板的法治理論,以及做事方式和思維習慣,1997之前,得到西方人的認可,而使香港延續百年到了今天。要改變這種社會文化,尤其是建立新的做事方式,還是比較難的。但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香港的社會文化。

我完全相信「一國兩制」模式,有能力兼容並蓄,吸收和包容原有港府留下的派糖方式,並賦予派糖新的內容,理應超越過去才是。這是文化的考量。

個人認為,由這次派糖引發的社會大討論,至少折射出一個樸素的結論:派糖事小,影響「一國兩制」聲譽事大。很多事情,若能有政治悟性以及智慧,以小見大,把派糖的事情,轉化為新一屆特區政府改善民生,和諧管治的新風向,體現出「一國兩制」的財富效應。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香港居民豈不皆大歡喜。

一句話,檢驗香港是否發展與繁榮的標準應該是:香港有吸引力成為全球熱錢扎堆的聚寶盆;政府有持續的穩健的賺錢項目;企業主及生意人有錢賺;中產階層願意長期留在這塊土地上打拼和發展,社會環境一流;普通居民有飯食,有屋住,有醫療,有比較尊嚴的基本生活保障。任何的管治方式若能做到這些,相信香港社會就和諧了,發達了。就可以抗住任何天災人禍了。

據我所知,一直以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資產與負債情況,特別是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率評估,國際上都有一個相對公平的標普指數評級,還是挺管用的。我看各國和地區對這些第三方的權威機構的評級,還是忌憚三分的。

而我認為,作為開放的自由經濟體,香港社會也應該有個客觀評估民生福祉及生活品質的「香港標普生活指數」。客觀說,有監督好過沒有監督,有第三方機構及時警示,總好過自說自話。

未來的香港要進一步融入世界文明秩序,要參與國際生活品質比較,就應該有自己的第三方民生福祉評定機構,這是具有鞭策意義的好事情。比如我們的強積金和年金制度,每年運行情況如何?誰說了算,自然由第三方機構提供權威的評估報告。

比如我們的社會化服務,過往有良好的基礎,在老齡化社會早已到來之際,能否再上一個新台階;比如我們的大學畢業的後生仔女們,走向社會時,是否有個就業指導以及薪水跟蹤;還有社會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能否使用AI大數據技術,把他們都管理起來,替代部分社工要做的事情,以避免不必要的悲劇發生;

比如全民養老保障以及綜援津貼制度、低收入家庭補貼安排,關愛基金,中產家庭貼補計劃;中小企業稅制改革以及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服務等等,是否都完美無缺,是否值得居民對「一國兩制」的美好期待,有些徹底的反思和檢討,以及綜合解決方案。

如果未來的《財政報告》之任何投資與派糖行動,能站在「一國兩制」的高度決策問題,考量民生福祉,同時,兼顧國家訴求,相信特區經濟可以做得更好,更貼近民生,社會更加和諧共生。

實事求是說,香港的財政包袱,個人認為,在整個大灣區城市中,還是最重的。老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香港不同於深圳等年輕的移民城市,很多地方都要花錢。只有特區政府有了錢,才可以辦大事,辦積德的民生大事。

衷心祝福特區政府發掘到新的賺錢藍海,在完全市場化經濟中,用好「無形的手與有型的手」這兩隻手的調節功能,包括我們的立法會與司法機構,同心協力,新年有些新舉動,多做事前調研和監督,多一點貼近民生,少一點事後諸葛亮以及馬後炮,同時捍衛好香港的法治和自由價值,香港特區就非常了不得。一言以蔽之,香港是港人的生活家園,以及各路生意人做買賣的地方,這可能是香港的永遠的無法改變的基本現實。

相信「一國兩制」的香港,在愛國者治港的前提下,未來應該更加美好,大到政制發展,小到派糖這樣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社會的交口稱讚,令到香港更加富足,法治、自由而安全。香港居民充滿著期待。

作者周海平曾在廣東電子電器製造企業任職,現為退休人士,來港定居15年。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