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進言廣達|發展藍色深度遊 重為漁業注入新色彩
受疫情及本港防疫政策影響,出入境停頓下本地旅行社只能力推香港深度遊,焦點都集中在邊境遊、山野遊和幾個本地新興文化場所等。業界固然希望市民支持本地遊,然而夏日炎炎綠色景點限制多,業界及市民大可開發「藍色深度遊」(即與水相關的生活及活動),在香港漁業中開發「新大洋」,長遠為香港的多元化經濟結構作貢獻。
來稿作者:黃進達
香港漁業早於香港開埠之前便已出現,現時在香港的本地產業中仍佔重要地位,持續為香港提供穩定的活魚供應。昔日香港漁港如香港仔、筲箕灣、大澳、長洲、青山灣、大埔、沙頭角及西貢,到現在仍有濃厚的漁港風情,也是本地悠閒旅遊的勝地,然而雖然海外將漁港改造成旅遊勝地例子多不勝數,如躍動港島南計劃中發展香港仔魚市場多年卻只聞樓梯響。本地漁業因行業老化、受限於政策限制與及缺乏新人入行,行業傳承困難重重,發展休閒漁業無疑對行業注入新氣象。
漁港特色仍 漁業體驗可作遊學優閒
漁護署曾舉辦「香港漁民文化與海洋及地質資源導賞團」,讓香港學生透過實地考察認識香港漁業歷史文化和發展、漁民文化及作業模式、南中國海海洋生態系統,西貢及新界東北水域之地理及地質特色等。教育業者、旅遊業者其實可以沿其原意,與漁業一同設計本地遊學體驗產品,加大力度介紹本地漁業源起,佐以歷史考察,提升環境保護意識,並安排含住宿的工作實習。這種安排更能與中學學制的「其他學習經歷」(OLE)相結合。
另一方面,香港機管局的「漁業提升基金」早前協助漁民轉型從事漁村深度遊的項目,由漁民親身導賞,讓遊客體驗捕魚工具(如繩釣、刺網)、漁業副產品製造過程(如蝦膏、鹹蛋黃、曬鹹魚等)、珍珠及魚類養殖過程等等。新世代旅客重視體驗文化,旅遊業界可以聯絡本地漁業者,以體驗產品為載體,設計團體進行的合法捕撈與煮食體驗,能使旅程同時達到享受「生態人文」的遊程體驗。
加深青年認識 助漁業添新血
香港產業結構在過去一段時間非常單一,結構固化亦令青年人欠缺向上流動的機會。政府如能投入資源促進本地經濟多元發展,擴闊就業市場,推動香港經濟轉型,更能令香港青年提供更多不同的工種,發揮所長。漁業目前除面對政策壁壘,更大程度是行業技術追不上時代進步。
以往漁民的沒有能力和信心引入新設備和技術,反觀在歐洲、日本和中國,先進的養殖系統由電腦操控。通過讓更多年青人的服務學習與及交流,刺激漁業進步;同時讓年青人開始認識漁業與香港的發展關係,開闊視野。如可為之,旅遊業界正好樂作橋樑。
作者黃進達是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重慶市政協委員及全國青聯委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