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佩洛西匆訪台灣 美、台、中皆受其累
適逢距離美國中期選舉不足100天,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於2022年8月2日晚上匆匆訪問台灣,旨在透過外交曝光率,為民主黨製造選舉有利因素,卻惹來外交爭議,損人不利己,長遠使美國、台灣和中國大陸三方皆為輸家。
來稿作者:潘俊恩
佩洛西攜帶政治目的訪台,使脆弱的美中關係更添裂痕。美國中期選舉將於2022年11月舉行,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美國民眾對總統拜登的施政滿意度僅38%,創下歷史新低,民主黨選情嚴峻,有失去眾議院和參議院多數議席的危機。佩洛西作為美國眾議院議長,同時是民主黨成員,深信訪台引起的外交亮點有效刺激民主黨選情。
破壞美中互信基礎 鞭長莫及亞太盟友
美中關係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美國認為中國大陸的「崛起強權」挑戰自身的「既有強權」。兩國關係錯綜複雜,敵對與合作並存,而台灣問題是最敏感的核心。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的共識,只有「一個中國原則」和「三個聯合公報」。適逢美國即將舉行重要選舉或存在國內矛盾,均以台灣問題作為轉移視線的工具,歷年來發生三次台灣海峽危機,使美中關係跌落冰點,將特定時期的蜜月期成果一掃而空。拜登從對佩洛西到訪台灣的模糊態度,至今為其辯護;佩洛西亦宣稱美國支持維持台海現狀。但面對中國大陸不絕於耳的抗議,佩洛西一意孤行,顯示美國傾向採取「灰色地帶」的外交姿態,期間高調與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民主運動」人士會面,使中國大陸的處境變得尷尬。
《外交政策》、《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和《衛報》分別形容佩洛西訪台的行為是「完全沒有必要」、「縱火狂」、「徹底的魯莽、危險和不負責任」和「激怒北京卻毫無得著」。此外,美國參議院正考慮加強對台灣的防禦,將其列為「非北約主要盟友」(Major Non-Nato Ally),提供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是對《台灣關係法》的鞏固。佩洛西訪台衝擊中國大陸的底線,徹底撕裂美中關係的互信基礎。
佩洛西訪台引起的注目,間接削弱美國在其他亞太盟友的地位。美國銳意採取「亞太再平衡戰略」,名義上是「平衡」區域發展,實際上加強與中國大陸周邊夥伴的關係,牽制其發展。美國在亞太所謂的「夥伴」屬於利益共同體,雖然在國際關係和政治體系上傾向美國,但在地緣政治和經濟貿易上較靠近中國大陸,一直在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大國競爭中保持微妙的平衡。
佩洛西訪台,西方國家紛紛對中國大陸的反應發難,但除日本外,美國的亞太盟友卻相對平靜,因為難以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找到合適的位置,如澳洲經濟嚴重依賴中國,有將近3分之1的出口輸往中國。韓國甚至與佩洛西保持距離,總統尹錫悅以「休假」為由拒見佩洛西,實際不希望在美國的東北亞盟友,以及中國的合作夥伴中二擇其一,事後更對加入「芯片四方聯盟」持觀望態度。而且,美國的亞太盟友只在特定領域互相依賴,卻在部份領域存在爭議。日本與台灣和韓國分別存在釣魚台和獨島的領土爭議,且三方因慰安婦問題喋喋不休,可見「夥伴」之間並非高度信賴,只是不得不聯手抗衡中國大陸的崛起。更重要是,中國大陸一直從地理位置和文化共性方面,在鄰國樹立天然夥伴的形象,並宣傳美國是遙遠且正在衰落的大國,在亞洲影響力此消彼長。
隨着中國大陸在佩洛西離開台灣後,派遣解放軍在台海進行軍事演訓,台灣和美國只能口頭抗議,並無實際可為,削弱佩洛西到訪台灣表達「支持」的成效,鄰國目睹美國的空頭支票,正如美國自由派輿論「既無法為台海帶來和平,亦無法為美國亞太戰略帶來好處」所言。亞太各國均希望維持台海現狀,避免與中國大陸直接衝突,佩洛西訪台明顯沒有與諸國商議,在外交上並無尊重亞太盟友,否則不會落得遭尹錫悅拒見的尷尬。適逢俄烏戰爭膠着,美國不可能同時支援烏克蘭和費神亞太地區,亞太各國亦為美國的猶豫進行廣泛解讀。佩洛西訪台增加亞太盟友的外交成本,打破身處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抵消美國在亞太各國建立的威望。
全面制裁台灣領域 加劇島內獨統對立
佩洛西訪台後,台灣一如所料遭到中國大陸全面制裁。中國大陸宣稱解放軍於2022年8月4日至7日於台灣環島劃分6大區域,進行軍事演訓,組織實彈射擊,封控花蓮、台東、高雄3個軍事基地、巴士海峽和基隆港,如韁繩般在西南打結,形同封鎖台灣,旨在宣示中國大陸擁有台灣的主權,警告「台獨」。根據台灣「國防部」資料,2021年中國大陸軍機進入台灣共計961架次,等同2020年和2019年共391架次總和的2.45倍,中國大陸更宣稱數量遠比台灣炒作的多,意味還有無人隱形戰機未被發現。佩洛西訪台將永久打破兩岸模糊的安全關係現狀,更為中國大陸提供踰越「台灣海峽中線」(不被中國大陸承認)、於台灣環島恆常化軍演的藉口,軍艦進出將成為常態,其作為兩岸的緩衝地形容虛設。
此後,中國大陸以衛生為由,制裁台灣食品進口,包括柑橘類水果、冰鮮白帶魚和凍竹莢魚,而台灣107間「餅乾、糕點、麵包」註冊編號廠商中,有35間呈現「暫停進口」。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資料,2021年對中國大陸出口食物及食品金額約為16.82億美元,其中調製食品出口金額達約6.46億美元。當中三大市場依序為美國、中國大陸和香港,後兩者共佔約30%。中國大陸作為台灣食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台灣業界受影響範圍將持續擴大,難免蒙受損失。另外,中國大陸亦停止向台灣出口天然砂,雖然未明確表示是礦山開採、質地較堅硬之「機製砂」,還是開採天然河床之「天然砂」,但台灣砂石來源分散,中國大陸提供砂石佔業界約50%,依賴甚重,詳細制裁政策出台後未必能於短時間內向其他地區尋找替代品彌補需求。中國大陸面對美國日演激烈的挑戰,對台灣政策正逐步傾斜至「武統」,並逐步透過貿易封鎖收緊台灣的生存空間。
兩岸矛盾日漸擴大的同時,台灣島內的對立更趨嚴重。台灣在2020年的「總統選舉」中,受到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推波助瀾,島內「綠營」和「藍營」受困於意識形態束縛,民主進步黨的蔡英文憑藉57.13%得票率,壓倒中國國民黨的韓國瑜(38.61%得票率)。「綠營」的得勝,忽略平衡「藍營」的聲音,及後政治凌駕民生,對立情緒持續高漲,兩岸關係漸趨緊張,更甚於以往3次台灣海峽危機。
佩洛西訪台加劇「綠營」和「藍營」的對立,為兩岸「維持現狀」的論調再添洶湧,其中獨派「台灣國」和統派「中華統一促進黨」分別刻意迎接和抗議,惹起為台灣帶來戰爭的辯論,成功獲得國際媒體關注,加上中國大陸於台灣環島進行的軍事活動,島內的辯論日益激烈。永無休止的激辯造就無法修補的社會撕裂,每次選舉和外交活動均不斷增加裂痕,兩種聲音始終無法獲得平衡。可惜的是,辯論的結果無法對中國大陸的制裁作出任何影響,民眾對意識形態被綁架產生政治無力感,降低政府的管治威信。「綠營」和「藍營」南轅北轍的政治主張正將台灣推向兩極化,逐步喪失「妥協的藝術」,遑論回歸民生和經濟發展。
侵犯中國領土主權 虛應反對挑釁陸續
在中國大陸的角度,佩洛西訪台衝擊其領土主權成為主流論調。中國大陸重申擁有台灣的主權,並從歷史和法律的角度佐證,指出佩洛西訪台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三個聯合公報」。雖然美國一再重申沒有與中國大陸的原則矛盾,但外交訪問台灣已經觸碰中國大陸的底線,被認為是挑戰主權的舉動。佩洛西在台灣的言論沒有突破美國對台灣的政策框架,亦表面上不願改變兩岸現狀,但佩洛西宣稱「不會背棄對台灣的承諾」、展現美國與台灣的團結,刺激中國大陸的神經。美國警告中國大陸不應以此變成「衝突」,增加軍事活動,用意在不斷以「灰色地帶」試探中國大陸在台灣問題的底線,即假裝沒有把台灣當作獨立國家,卻持續對其出售武器,以及偶有高級別政客到訪,建立實際上的對等關係,從介乎地區政府與國家之間的政治實體,溫水煮蛙過渡至國家。美國更喜見中國大陸擦槍走火,以更進一步的軍事衝突危機,藉機打擊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拖慢疫情下的經濟復甦。
在政治制度上,美國傾向於民主國家,中國傾向於民族國家。美國往往輕視中國大陸「自古以來」歷史基礎衍生的「領土主權」論述,以及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共識陽奉陰違;中國大陸則強調「民族復興」的使命,背後潛藏對列強近100多年施加自身屈辱的控訴,進而強調包含台灣在內的大中華地區同胞皆有責任保衛「領土主權」完整。美國不斷挑戰中國大陸強調擁有的台灣主權,台灣問題注定是雙方的死結。
中國大陸面對佩洛西訪台,反應「恰到好處」,卻惹來國內壓力和國際挑釁。早在佩洛西猶豫訪台前,《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建議解放軍「伴飛」和「擊落」佩洛西專機,成功讓廣大市民泛起敢於「亮劍」的躁動,將輿論推至風口浪尖。結果,中國大陸深思熟慮後,並沒有衝動發起軍事衝突,而是透過軍事演訓、貿易制裁和外交抗議等回應,表達對佩洛西訪台的不滿,持續向美國和台灣施壓。
然而,在日漸激化的民族主義者面前,這一系列措施卻略顯「雞肋」,高漲的情緒在國內形成政治壓力和壓縮輿論空間,躁動者除因精神內耗遭到冷嘲熱諷外,亦增加決策層不必要的政治成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不得不以「相信中國人民是理性愛國」打起漂亮的圓場。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曾說,國家是時間河流上的行船,目前觀察,中國大陸最缺乏的是全面成為高科技強國抗衡美國、擁有「均勢外交」籌碼的時間,故一再忍讓美國的外交挑釁,而民族主義者似乎未認識這要點。
再者,中國大陸的回應或助長西方國家以外交訪台的「灰色地帶」挑戰其底線。《衛報》於2022年8月1日報導英國下議院將於同年11月或12月訪問台灣,表達對台灣的「支持」。英國與美國形影不離,佩洛西安全「達陣」台灣,或對英國作出示範,隨之對「一個中國原則」陽奉陰違,增加英國與中國大陸的矛盾,更為其他國家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以訪問台灣投石問路,作為大國博弈中政治取向的表態,勢必在外交上更孤立中國大陸。七大工業國組織(G7)更異口同聲指責中國大陸的回應「導致不必要的升級」,中國大陸隨即慣性以八國聯軍之役的歷史記憶反駁,但往往不被民主國家理解,相反會被解讀為「中國威脅論」的護航。佩洛西訪台刺激國際挑釁中國大陸,政治操作陸續有來。
由是觀之,美國習以為常將地區矛盾升級,用以強化個人歷史定位,達到選舉目的。佩洛西訪台只是激化台灣問題的導火線之一,對美國而言,此舉除加劇美中矛盾外,亦使銳意在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取得微妙平衡的亞太盟友處於尷尬;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的制裁限制島內的發展,以及加劇尖銳的意識形態矛盾;對中國大陸而言,對外界挑戰「領土主權」的忍讓漸至臨界點,民族主義的軌跡逐漸偏離,陸續的國際外交挑釁更使全球格局趨兩極化。
作者潘俊恩是城市智庫成員、立法會議員助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社會科學碩士。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