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一堅守、兩保持」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必要條件

來稿|「一堅守、兩保持」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必要條件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陳凱琪

特區政府去年提出要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要達到這目標,必須有明確方針及相關配套措施。為吸引世界各地學生來港,令他們獲得高水平學習體驗,並在畢業後有機會留低發展,為港作出貢獻,筆者認為當局須確保「一個堅守、兩個保持」,即堅守嚴格學歷審核,防止有人用假學歷入學,同時要保持學費具競爭力、學生有良好國際視野,這樣才有望真正打造出「留學香港」品牌。

教育局早前指出,本學年8間資助大學共取錄超過17,000非本地學士生,其中港大有逾4,000人,即相當於本地生學額約30%(符合放寬後40%新規定),為八大之首。這批非本地學士生主要來自內地,其中教大本學年更有552名內地生,佔該校非本地生高達九成,比率冠絕八大。至於曾經收生不足的自資院校「香港珠海學院」,近年亦靠開辦碩士課程,主攻內地生,成功令總學生人數連續3年攀升,現已接近2,000人,大大幫助院校營運,並為升格大學鋪路。

不過上述情況衍生兩個問題,首先是內地生佔比太多的話,不利於院校國際化,各院校應盡力吸納更多內地以外的學生,例如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的優秀學生,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日見提升,澳門數年前已特設相關高等教育基金來吸納這批人才,本港如能從中「拔尖」,絕對可令本港院校更多元化。

歐美學生方面,其實當中有些也鍾情中國文化,希望到內地著名學府讀書,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特區政府可考慮向中央政府提出,在港設立北大及清華分校,令一些因國際關係或地緣政治影響的歐美學生,更有意欲來港攻讀這些內地大學分校開設的課程。未來北部都會區擬建「大學教育城」正好是個契機,容納這些分校,這其實對本地學生也有莫大好處,同時也能促進兩地大學交流,一舉數得。

內地生佔比太多引發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假學歷問題。所謂樹大有枯枝,最近一名內地男子就因訛稱於紐約大學畢業,在成功入讀中大碩士課程後因表現欠佳,被揭發其學歷屬偽造,被判「以欺騙手段取得服務」罪成,入獄3個月。這並非個別事件,不少傳媒也報道過當中涉及內地「保錄取」中介公司「教路」。特區政府必須與本港院校及內地部門加強溝通,院校要在新生提交申請資料時嚴格審核相關證書,遇有可疑案例就盡快介入,更重要是加大力度打擊不良中介公司,對內地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講解違法犯罪的嚴重性,以有效降低類似情況。

另外,特區政府也要做到「兩個保持」。在財赤連年下,當局削減了撥予八間大學的撥款,未來3年(2025至2028年)為681億元,比原本少28億元,筆者希望這只是一個短期應對措施,不少議員也認為,削減大學資助要適可而至,以確保院校運作暢順,並能聘請全球頂尖教員,保持高質素教學水平。同時,政府也要確保八大在學費上保持競爭力,不能因撥款減少而「重手」加學費,這絕對窒礙非本地生來港入讀意欲。

非本地生選擇到其他地方讀書,必定會將一些心儀地區大學作比較,所以本港一定要保持一國兩制優勢,繼續做好聯繫內地及世界的角色,維持具國際視野的學習及教學環境,令非本地生覺得來到香港這個中西薈萃的城方,可擴闊眼界,比亞洲其他地區更吸引,並可能於畢業後繼續在港工作,藉此打通內地及亞洲龐大就業市場。

香港是唯一擁有五間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優良師資來自世界各地,多年來被譽為國際大都會,只要特區政府行對了路,在政策上積極配合,明白「窮不能窮教育」,絕對有條件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符合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厚望,為未來經濟建立良好基礎。

作者陳凱琪是香港教育大學畢業、教育工作者。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