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面對氣候投融資的機遇,香港該如何把握?

來稿作者:范繼陶、周欣
全球氣候危機愈演愈烈,從極端天氣到海平面上升,人類正在與時間賽跑。在這場戰役中,資金成為關鍵武器——如何精准投向減碳、環保、新能源等領域,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重要課題。這正是「氣候投融資」的核心議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能否在這場綠色革命中把握機遇,不僅關乎城市未來,更可能影響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行動格局。
香港的獨特優勢:左手牽國際,右手連內地
香港的金融基因幾乎是為氣候投融資「量身定制」的。全球排名前三的股票交易所、自由流通的資本、成熟的法治環境,使其成為國際資本進入亞洲市場的天然跳板。而背靠內地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2023年風電、光伏新增裝機佔全球52.2%),香港更像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瞭望者。
當深圳的科技企業研發新型儲能技術,當新疆的風電場需要擴建,香港的金融管道可以快速對接國際投資者的需求。綠色債券市場就是這種潛力的生動體現。截至2023年6月,香港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突破300億美元,其中約四分之一來自內地企業。此外,香港交易所推出的國際碳交易平臺Core Climate,吸引了沙特阿美、新加坡淡馬錫等國際巨頭通過香港買賣碳信用。這種雙向樞紐功能,正是其他金融中心難以複製的優勢。
政策層面也在加速佈局。2025年兩會期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帆、陳曉峰聯名提出推動香港碳交易體系建設的議案,獲全團35名代表支援。陳帆指出:「香港通過發展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已貢獻全球30%的減排量。這些減排成果若轉化為標準化碳資產,通過國際認可的核算機制進行交易,將釋放巨大市場潛能。」此舉與香港交易所Core Climate平臺形成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進一步鞏固其亞洲碳定價中心的地位。
三大挑戰中的機遇
儘管如此,香港的綠色發展之路並非坦途。
區域競爭壓力:新加坡早在2020年推出「綠色金融行動計畫」,通過稅收優惠吸引ESG基金落戶;歐洲則通過「碳邊境稅」推動企業加速轉型,這些都在擠壓香港的先發優勢。
本地能源結構矛盾:香港目前約75%的電力仍依賴化石燃料,本地綠色轉型速度較慢,可能削弱其作為「綠色金融中心」的說服力。
技術創新不足:雖然香港有金融技術優勢,但綠色金融領域的創新仍存在不足。
然而,危機往往孕育轉機。例如,香港特區政府去年發行了全球首批代幣化綠色債券,利用區塊鏈技術將發行週期從五天縮短到一天。這種創新不僅提升了效率,還為香港在綠色金融創新上「彎道超車」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製造業升級預計需要約2.5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投資(據世界銀行估算)。香港的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完全可以發揮優勢,把中東主權基金、歐洲養老金等國際資本引入大灣區,用於支援屋頂光伏、氫能卡車等綠色專案。
破局之道:從規則制定者到生態搭建者
要抓住氣候投融資的浪潮,香港需要更積極地轉變角色,從「規則的跟隨者」變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生態的搭建者」。
推動標準化與透明化:香港可以與內地合作推出「大灣區綠色認證體系」,統一綠色項目的評估標準,讓國際投資者「看得懂、敢投資」。同時,利用「超級連絡人」身份,對接國際ESG評級機構與內地碳核查機構,解決因標準差異導致的投資障礙。
科技賦能綠色金融:香港在氣候建模、碳追蹤技術等領域已有一定積累。如果能通過金融科技沙箱等機制,孵化出「碳帳戶視覺化平臺」這類工具,就能幫助中小企業便捷獲得綠色融資,進一步擴大市場參與度。
培育氣候金融人才:香港高校已開設「可持續金融」碩士專案,培養既懂氣候變化又能設計金融產品的複合型人才。同時,短期的碳交易員課程也可以作為解決人才短缺的應急手段。隨著碳配額證券化、颱風風險衍生品化,這個市場需要的不再是傳統銀行家,而是更懂綠色金融的創新型人才。
未來已來:小漁村的綠色轉身
上世紀70年代,香港憑藉集裝箱碼頭崛起為貿易中心;90年代依靠資本開放成為金融樞紐。如今,面對氣候投融資的萬億賽道,這座城市再次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
有分析師預測,到2030年,亞洲每年需要1.5萬億美元的氣候投資,這相當於再造一個香港股市總市值。
然而,機遇從來不會自動兌現。當新加坡試驗全球首個跨境碳交易走廊,當上海在臨港新片區試點綠電跨境交易,香港需要證明自己不僅是資金的中轉站,更是能制定新規則、創造新生態的創新工廠。
畢竟,在拯救地球的生意裡,最大的贏家永遠是那些既能看見風口,又能造出風車的人。
作者范繼陶是香港工程師學會燃氣及能源分部主席,周欣是碳市場能力建設大灣區服務中心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