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智慧運輸物流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于承忠

這幾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在推動智慧運輸及相關創新科技方面可謂不遺餘力。不僅提供多種基金資助,也積極創造場景測試新技術,為智慧運輸的發展鋪設基石。這些努力已經引領本地多家企業投入資源,展現了顯著的成果。

例如,城巴率先購入氫能巴士,在政策局開綠燈後,已正式投入運作,實現「由電及氫」的方向。而冠忠巴士集團則更進一步,在智慧交通方面大展拳腳。他們不僅在元朗錦綉花園推出全港首個住宅區自動駕駛穿梭巴士服務,還計劃在機場「航天走廊」內建設全港最大規模的載客無人駕駛巴士項目。該項目預計於2025年底投入服務,將連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至SKYCITY航天城商場11 SKIES,每小時接載約500人次,車程僅需數分鐘,為旅客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選擇。

同時,冠忠也在低空經濟領域積極佈局,計劃購入30架內地製造的無人機,為香港的低空經濟開拓新機遇。該集團希望先行在貨運領域試行商業化運作,並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器的全面服務,為未來智慧交通注入更多可能性。

智慧物流與低空經濟發展掣肘:
政策法例成最大障礙

儘管上述智慧運輸與低空經濟的發展前景可觀,但現行政策法例明顯滯後,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以「低空經濟」為例,這是一個以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據需要延伸至不超過3,000米)的低空領域,利用有人或無人駕駛航空器所帶動的新型經濟活動。然而,現行香港法例無論在對無人機的飛行高度限制,以及無人機物流運輸的搭載重量要求,皆以監管小型航拍機為本,顯然與低空經濟的發展需求相去甚遠。

現行的《小型無人機令》(第448G章)採用以風險為本的監管模式,只適用於重量不超過25公斤的小型無人機操作。然而,從技術層面來看,目前的無人機裝載量已可達數百公斤,這一重量限制明顯與產業需求不符。又例如,在現行規管機制下,維多利亞港一帶及沿岸地區等飛機升降航道範圍附近,以及在人多及擠迫的地方上空,皆不得放飛小型無人機。

政府需全盤考慮
推動產業鏈升級

除了政策上的限制,香港在低空經濟和智慧運輸的發展上,還需要從飛行器研發、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訓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規劃與推動。

1、吸引國際與內地企業落戶

香港可考慮吸引內地或國際領先的無人機研發企業來港設立研發中心。配合香港在市場推廣、融資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鏈。這不僅能促進技術創新,還能為香港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實現習主席所強調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

2、建設基礎設施

智慧物流與低空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如無人機停機坪、充電站、測試場地及專用空域等。政府應加快規劃與建設相關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固基礎。

3、培養專業人才

低空經濟與智慧運輸的發展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包括無人機操作員、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及政策規劃專家等。政府與學術機構及企業應聯手推出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培養本地人才,減少對外來技術人員的依賴。

4、建立試點及示範區

香港可考慮設立低空經濟試點區,放寬部分政策限制,進行技術測試和運營試驗,並以離島及未來北部都會區為契機,以「航距近至遠」、「載物輕至重」、及「場景本港至跨境」為測試方向。這不僅可為法例修訂提供實質數據支持,也能吸引更多企業參與。

智慧交通與低空經濟的發展是香港提升競爭力、推動創新經濟的重要方向。然而,政策法例的滯後正成為攔路虎。特區政府應加快法律框架的修訂,並從基礎設施、研發支持到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入手,與時俱進,為智慧運輸和低空經濟的發展掃清障礙。只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走在智慧交通和低空經濟的最前沿,成為區內乃至全球的創新典範。

作者于承忠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客席講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