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匯|巴士低碳轉型須考慮成本 應推創新商業模式免大幅加價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楊敬雯、曾詠

三家專營巴士營辦商獲准於明年1月5日起加價,全港逾百條路線加價最少1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更有指會令經濟壓力已重的基層人士造成額外負擔。然而,在加價爭議背後,巴士公司面臨的營運困境亦不容忽視,其面臨燃油、工資等多項成本上漲的壓力,而大眾討論時更往往忽略一項重要的背景——巴士公司必須協助香港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承諾。然而,現有經營模式、乘客量下降和困難的行駛條件均有礙香港公共巴士營辦商低碳轉型。雖然政府於月中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資助巴士營辦商在2029年前更換或添置600部電動巴士,但仍未可完全減免巴士低碳轉型的成本。巴士公司應如何在可持續發展與民生福祉之間取得平衡呢?推行支持創新科技的商業模式或為一個可行方向。

低碳轉型面臨成本和技術兩難
須前期資金購置新能源巴士

專營巴士每月平均載客量達一億一千萬人次,佔香港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約2%。為實現香港 2050 年碳中和目標,專營巴士公司在 2022 年建立其零排放目標,並冀望以氫能和電動車取代傳統柴油巴士。可是,專營巴士現時依賴票務收入的營運模式不足以籌集車隊轉型新能源巴士所需的前期資金,法律又規定現時專營巴士車齡屆滿十八年之前便須退役,加上疫情期間乘客量下降帶來的財務影響,以及如何確保新能源巴士在香港地形複雜且繁忙的路面有效運作,都是營辦商需要面對的難題。故巴士公司有必要盡快制定全面低碳轉型計劃,並概述車隊轉型藍圖、所需的基建設施,以及轉型所需的相關年度成本,鼓勵公司在 2032 年前逐步淘汰傳統燃油巴士,以符合碳中和的長期目標。

觀乎上述因素,香港專營巴士公司加價,似乎成為其籌集資金的重要手段。但巴士服務是公用事業的一部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其票價調整必須兼顧公眾利益,不能單純以商業考量為依歸。此外,巴士公司曾於八十年代開始轉型並引入空調巴士服務,提升整體乘車體驗,終而令乘客接受因服務質素改善而提高票價。然而,轉型至新能源巴士未必能立即為乘客帶來明顯的增值體驗,故在車隊中引入新能源巴士時,必須重新評估商業模式,以確保符合市場期望,提高乘客接受程度。

思匯於近日推出《香港公共巴士使用氫能藍圖》白皮書,分析使用氫燃料電池、電池和柴油的巴士由營運至退役的整體擁有成本,並比較倫敦、新加坡和香港以實現車輛零排放為目標的巴士營運模式。研究指出由於燃料開支佔柴油巴士整體生命週期近半成本,並考量到油價不斷上升,而低碳電力和氫能價格未來有望因管制計劃協議和技術進步而下降。政府亦以電動巴士為例,指出其價格較五年前已下跌三成,相信未來成本會持續下調。雖然購置新能源巴士初期支出較多,但可免除油價波幅的影響,長遠而言,巴士低碳轉型的整體擁有成本與現時營運柴油巴士相比差距不大。

政府應助巴士公司汲取國際經驗
平衡可持續發展與市民福祉

綜觀全球,倫敦和新加坡都是行駛右軚雙層巴士,但新加坡商業模式著重公私營合作,而倫敦重視創新科技,均令技術進步和提升品質,故港府和巴士公司應學習各地經驗,把不同城市的巴士營運方案融入香港商業模式。而白皮書訪問巴士業界專家,列出落實零排放巴士車隊應滿足五項要求——(一)達成零排放目標,審慎規劃新能源巴士更換比率;(二)擴大新能源巴士試驗規模並發展相關基建;(三)增加票價透明度,採用機制合理調整票價增減幅度;(四)服務模式差異化,提升服務效率和競爭力;以及(五)減少依賴政府補貼並增加非票務收入,以確保可持續的規劃方案。

故香港政府不僅需要為市民把關,善用公帑,也需協助巴士公司建立支持創新科技的商業模式,探索更多元的收入來源,以減輕低碳轉型成本對票價的壓力。政府於《公共巴士和的士綠色轉型路線圖》公布將資助購買600部單層或雙層電動巴士,每輛分別提供40萬元及80萬元資助,或添置車輛成本的25%;而港府於六月發表的《香港氫能發展策略》亦有提及在新能源運輸基金下預留款項,以項目形式資助有關氫燃料電池巴士的試驗。然而,專營巴士營辦商仍須自費安排一切有關新能源巴士營運的必要配套設施,故單靠政府資助並非長久之計。

把握巴士低碳轉型機遇
長遠發展創新商業模式方為上策

長遠而言,港府也應協助巴士公司完善現行的專營權模式,開拓更多非票務收入,例如推行「巴士加物業」的發展模式,善用巴士總站周邊土地,把收益用於支持低碳轉型。另一方面,政府可考慮開放租借巴士的營運模式,轉移巴士資產所有權,降低營辦商支出,改善現金流;此外,碳信用額交易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巴士公司可參與碳市場,售其新能源車輛減排的碳信用額,以創造可持續的長遠融資機制。

除了政策支持,無論低碳轉型進度如何,巴士公司本身亦需要積極提升服務質素,讓市民感到「物有所值」。此外,營辦商應引進票價調整機制,避免把巴士車隊綠色轉型的額外成本完全轉嫁予乘客,加強低碳轉型期間票價增減的透明度,並與公眾溝通,讓市民了解新能源巴士的長遠效益,從而增加對票價調整的接受程度。

巴士低碳轉型是香港邁向綠色交通的必經之路,亦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政府與巴士公司應攜手合作,發展支持創新科技的商業模式,平衡營運可持續發展與公眾負擔能力,避免大幅加價轉嫁成本,損害市民福祉。只要各方齊心協力,香港有望於未來實現更低碳而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為市民創造更宜居的城市環境。

作者楊敬雯、曾詠分別是思匯政策研究所的營運經理、助理經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