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是中國與東盟之間不可或缺的對接橋樑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邱家進

全球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角力,為多極化,資訊碎片化的21世紀帶來不穩定性。全球南方迅速崛起,人工智能產業革命,區域貿易聯盟紐帶加強,為地球村帶來新的機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達到過去數百年的國力之巔,由過去的閉關自守,不斷自我改革,不斷開放,成為今日剛擔起全球治理的大國。站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有什麼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筆者看來,香港可以擔當的角色多不勝數,香港年輕人不必妄自菲薄。

香港得天獨厚的地利

香港是亞洲的重心,是連接東亞和東南亞的關鍵節點。運用上大灣區內的五個機場和高鐵網,香港的四小時交通圈覆蓋大半個中國(包括所有國家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越南和菲律賓。五小時交通圈覆蓋東盟十國和東北亞。九小時可達中東和澳洲。

這個東亞為主的國際網絡在當今世界獨一無二,即便是新加坡和上海也無法取代這得天獨厚的地利。這亦正是當年日不落帝國選擇香港島這一小小漁村,作為經略東亞重要據點的主要原因。

香港憑港而興,正如夏寶龍主任所講,「沒有港口,香港就不是香港」。所謂港口,指的是商賈貿易之所,人才滙聚之地,文化交融之處。港口城市的存在,相較於基建硬件上四通八達,人才、資訊、機制等各方面的「軟聯通」才是更重要的。

今天大灣區的一國兩制三法域,透過香港作為大陸法與普通法交融的接面,探索內地法官涉外法律查明;放寛香港專業人士到內地提供服務的資質要求;放寬深圳居民「一簽多行」;鼓勵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創業等一系列政策,均從這一思路而來,我們必須 「打通壁疊,實現區域化的流通。」

香港的主場

然而,作為國際城市,香港的主場不只局限於大灣區。相反,大灣區內地九市是支撐香港的巨大腹地。香港作為大灣區對外連接度最高的城市,服務國家戰略更重要一環在於:「運用香港作為試點,對接全球。」

環顧全球,與香港連繫最緊密的區域,就是東盟。假如將南中國海這一南北縱跨二千公里、東西橫跨一千公里的海域,視為地中海一般高度連接的文明體,香港正是南海北面的開端,是海權與陸權,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的交匯之處。

不少香港人對於東盟國家的想像,仍然局限於「不安全」或「不清潔」。不少家庭有一位重要的成員來自菲律賓或印尼,但卻對他們的國家不甚認識。這種局限的認知,與當年不少香港人認為內地馬桶都不乾淨,或視內地新移民為落伍的「阿燦」,以及對印度移民的普遍偏見與排斥如出一轍。事實上,過去十年東盟發展迅速,正以三年一小變的速度改變,香港社會若不重新審視這些思維上的舊框框,香港將又一次錯失先機。

香港乃中國與東盟商賈貿易之所

東盟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緊隨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之後,並有望在2030年晉身至第四大。在2013至2022年,東盟的區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為4.2%。2023年,東盟國家如印尼,越南和柬埔寨GDP年增長率均超過5%。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和人口紅利,使得東盟成為內地企業「出海」的首選地。

東盟人口約6.6億,雖然與人口總數近14億人的中國以及印度相比只有一半左右,但東盟人均年齡只有30歲,35歲以下人口超過60%。當中印尼人口超過2億,菲律賓超過1億,越南接近1億。巨大的人口紅利,使得區域內人才成本相對低廉,成為勞動力密集工業的集中地。

另外,隨着經濟增長,區內的年輕而龐大的中產階級正拉動消費,成為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難怪不少企業家都會視東盟為20年前的中國。不少內地的跨境電商積極拓展東盟業務,運用內地供應鏈優勢,對準東盟市場。

自2020年起,東盟連續4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9117 億美元,遠高於中美雙邊貿易額的6644 億美元。雖然貿易性質的比較,不能只統以數字衡量。然而隨著中美貿易關係急轉直下,東盟將起到重要的對沖角色。而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的轉口角色,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自2010年起東盟一直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1,450億美元,佔香港該年與全球之間的貿易總額12.8%。

如何有效連接東盟與大灣區,實現兩個區域之間的軟聯通,香港的角色攸關重要。2022年,東盟生產總值為3.6萬億美元,約等於大灣區生產總值1.9 萬億美元的兩倍。所以,香港不但要打通大灣區9+2 的「內十一」,更要打通東盟十國的「外十一」(將觀察員國東帝汶計算在內)。只有做好內外「雙十一」 ,香港在東亞的國際地位才能站得更穩,為中國現代化發揮獨特的貢獻。

香港: 東盟人才滙聚之地

正如之前提到,港口不光是商賈貿易之所,更是人才滙聚之地。香港要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除了要吸引歐美國家的高端人才,更要吸引區域內的專才和知識分子。香港安全的社會環境,便捷的交通,清新的空氣,清潔的街道,良好的英語環境,便利的簽證,性價比高的航空網絡,高效率的公共服務,惟才是用的社會上升階梯等無一不是吸引東南亞人才的特質,更是不少人心中的天堂。正因如此,香港多年來都是東南亞上至政商名流,下至黎民百姓的聚居之地。

要讓更多東盟年輕人認識香港,旅遊是其中一種方式。以2024年10月為例,東盟國藉的過夜旅客超過20萬人次,佔香港非內地過夜旅客超過三成,居於首位。單是菲律賓的過夜旅客就超過8萬人次。只有東盟國民通過旅客的身分認識香港,開拓商業,創業,學術,公共事務等深層次交流才有基礎。

可惜的是,香港過去十年未有充分運用自身優勢,經營在區域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筆者曾遇到越南珠心算全國第一的一名中學生,他立志到新加坡學習工程。我好奇問他,為什麼不選擇香港?他的回答讓我反思良久。原因很簡單,他沒有到過香港,認識香港亦不多。

身邊有印尼國家銀行的金融專才,轉身到杜拜的商界任職。我問他,香港這麼近天氣又沒有杜拜熱,為什麼不選擇香港時,他回答很簡單:「當時沒想到香港,來到之後,覺得香港對於伊斯蘭教徒的生活不太方便。」 即便是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外傭,她們的子女成為專業人士後,亦鮮有選擇到香港與家人生活,在香港落地生根。

特首在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提到將推動清真(halal)認證,以及透過獎學金等吸引更多東盟學生來港升學,相信這一系列的政策,將進一步加強香港在東南亞的吸引力。近年,香港的各間大學逐步加大與東盟各大學的合作。例如,香港教育大學今年就曾率團訪問汶萊和菲律賓,並與汶萊的達魯薩蘭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師資培訓合作。香港理工大學早前亦與胡志明市國家大學加強合作,推動兩地科研與教育資源的合作。這些方面的工作仍有更上一層樓的空間,香港的高等大學學府需要像當年招收內地狀元一樣,積極網羅東盟的頂尖學子,推進與東盟各國大學的合作,逐步擴大香港作為教育樞紐的影響力。

作者邱家進是思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