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構建人才新格局 高才引進與育才並舉
來稿作者:劉暢
香港特區政府最新發布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顯示,香港將面臨嚴峻的人才短缺挑戰。到2028年,本港人力缺口預計將擴大至18萬人,較2023年增加13萬人。這一數據反映出香港在邁向由治及興新階段過程中,急需完善人才戰略以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缺口分析凸顯結構性挑戰
從職業結構來看,「熟練技術人員」將尤為短缺,佔2028年整體短缺人數超過三分之一。這反映香港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技術性崗位供需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而在行業分佈上,建造業、城市運作、醫療保健業、創科產業等十個重點產業預計將各自面臨超過1萬人的缺口。這反映出香港人才需求的兩大特點:結構性短缺和技能錯配。
結構性短缺主要體現在一些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例如建造業、創新科技產業、航空業等,這些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大,但本地人才供應不足。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部分行業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即將退休,年輕一代卻對相關行業和工種缺乏興趣,導致人才斷層。
技能錯配則體現在,即使部分行業人才數量充足,但人才的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隨著經濟轉型、科技發展以及各行業業務自動化和數碼化的推進,市場對工種和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一些傳統職位可能逐步被自動化取代,而與數碼化營運相關的新工種,如人工智能專家、數據分析師、資訊科技專家等需求將會上升。這種結構性轉變對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出了新的要求。
精準引才多管齊下 培育人才同樣重要
聚焦重點產業,精準引進。特區政府應根據《報告》中各產業的人才缺口和技能需求,制定差異化的人才引進政策。對於「熟練技術人員」短缺的產業,可以適度放寬相關人才的入境門檻,並提供技能培訓和認證,以彌補本地人才的不足。對於創新科技產業等新興產業,應重點引進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人才和高端技術人才,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現有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才評估標準,重點引進能夠填補本地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戰略性人才。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和發展機遇,增強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光靠引進外部人才遠遠不夠,必須把培育本地人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加強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優化教育體系結構,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培養更多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鼓勵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專業課程,確保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和實用性。例如,在科技領域,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學科建設,為創新科技產業輸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靈活的終身學習機制。支持在職人員通過再培訓提升技能,助力勞動力市場適應產業轉型需求。同時,要重視年輕人才的培養,為他們創造更多實踐和創新的機會。
把握國際新形勢機遇 發揮大灣區協同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反而為香港引才創造了新的機遇。隨著地緣政治博弈加劇,一些傳統人才集聚地的吸引力正在減弱,香港的獨特優勢更加凸顯。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擁有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高度國際化的生活方式、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商業規則,這些都對國際人才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對於在海外的華裔科技人才、專業人士,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人才,香港更能為這些人才提供一個可信賴的生活環境和事業發展平臺,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更便捷地對接內地市場的龐大機遇。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日益收緊的移民政策和不友好的社會氛圍,香港更應把握時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吸引那些尋求更穩定、更開放環境的國際人才,將香港打造成為真正的國際人才寶庫。
深化區域合作與交流。香港要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加強與內地城市在人才領域的合作。建立人才共享機制,鼓勵人才在大灣區內的自由流動和協同創新。同時,利用香港國際化優勢,匯聚全球人才為大灣區發展服務。
人才是香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通過深入分析人力需求與缺口,制定並實施科學合理的引才策略,香港必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彙聚,實現人才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推動香港在全球經濟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劉暢博士是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