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的動保政策不一定是零和博弈,但一定有關生命教育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蔡誠

有人說不值得為動保付出那麼多社會成本,也有人說香港的動保政策十分不足和落後,雙方爭論不休,好像動動保護和人類社會像是零和博弈。但這是真的嗎?

筆者也喜歡小動物,家中養了兩隻烏龜,也喜歡和家附近的店長貓玩耍。牠們都喜歡被我拍屁屁,見到我便會主動走過來,先聞聞我的手,再在我身上用頭蹭來蹭去,然後用屁屁對着我,等待我的「侍奉」。我對在香港推廣動保也持正面關心的態度。

最近經朋友介紹去了看「香港亞洲電影節」入選電影《毛家》。《毛家》的導演是曾拍攝香港首部以動保主題《毛俠》的區焯文。相對於劇情片《毛俠》,《毛家》則是一套香港動動保護紀錄片。

《毛家》真實、誠懇而用心

電影內容是追蹤拍攝「毛守」拯救動物和安排領養的過程,內容真實、誠懇而用心。

在電影《毛家》中,動保組織不是什麼強大的組織,只是一些有心人和義工一起就動保出一分力。成員也不是完美的聖人,也有情緒,也會疲累,更要生活奔波,早上工作,晚上救援,小睡一會又要上班。在野外被拯救的毛孩也不是每隻一見面便是天使,會因為驚慌壓力而反應激烈,也會有性格障礙,敏感怕人,義工身上多的是在救援時被嚴重咬傷留下的傷痕。

導演區焯文曾表示原本預期半年完成拍攝「由拯救到領養」的過程,但他低估了毛孩被拯救後再被領養的難度。結果前後拍了四年,共拍攝了40多隻被拯救的流浪動物,卻只有4隻被成功領養。

即使被領養了,也會因毛孩適應或與其他家人相處的問題,有時會被退回,需要再安排領養。更別提一些傷殘、有病或性格有缺憾的,只能留在機構終老。

看着一些被拯救的毛孩生病受傷,或是血淋淋的傷口皮肉外翻、佈滿蛆蟲,被救治後沒有了半邊臉和眼睛;或是傷殘生病的老毛孩被安排安樂死前,義工們紛紛和牠細聲道別。戲院內很多人都忍不住哭了。

電影中「毛守」的負責人表示毛孩救援是永遠做不完的,而且無論他們多努力,香港動保政策卻有很多不足之處,令他們不但疲於奔命、更深感無力。

動保政策真的是零和博弈?

很多動保的爭議,其實最後往往都是一句:「人重要?還是動物重要?」

一個人願意把善款捐給兒童癌病組織或是動物保護組織,的確只需看個人意願,但作為政府去研究和推行政策,便不得不考慮動保支持者以外的人。當政策或法律一經制定和推行,便不只動保人士要遵從,而是全港所有人都要付出、承擔和遵守。

一個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若單單從假設性的理論上說,動保政策的確是在和活生生的人在爭奪資源。但任何政策都是因時制宜的,現實中的香港並非不吃狗肉便會餓死人的地方,政府也非資源困窘到無力推廣動保,香港亦不缺乏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法例,就算是電影中提及東北發展時的流浪動物問題,也非沒有更佳的解決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心態一一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社會、市民的心態。

人品好自然對動物好

《毛家》中的「毛守」義工有一段說話,大意是「香港的流浪動物見到人會逃走,但在外國反而會親近你,那是因為當地人對動物好。」

縱使有諸多政策或是法律,若本港有關部門不重視、香港人也不在乎,那麼不只是動保的問題,而是香港人的人品有了問題。

中國傳統一直都有對大自然和萬物生靈愛護的思想,無論是二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仁民愛物」,或是北宋張載言及的「民胞物與」,其實都是出於「惻隱之心」,是「仁之端也」。愛護比自己弱勢的人或物,而非持勢凌虐,這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要求一一同理心,也是生命教育的根本一一如何善待生命中遇中的人和物。

與其說香港需要大刀闊斧、或是更進取的動保政策改革,筆者以為更為務實可行、平衡各方觀點下,更長遠、更根本、更需要做的,是加強在社會和學校推廣動保的訊息,更重要在學校的生命教育中加入「仁民愛物」、「民胞物與」的內容。無論是對對大自然、對動物,或是對一些比自己弱勢的人或物。

生命教育成功,動保自然水到渠成

推動動保,不是基於經濟利益,而是基於一個有一定經濟基礎的社會,其中人們的人品或道德水平。有人說,選男友要選一些對小孩子有耐性、對小動物有愛心的,因為這種人應該心地不錯。若一個社會,對弱勢的動物殘忍,或是冷眼旁觀,那不只是動保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人品、生命教育都出了嚴重問題。

重視生命教育,宣揚「仁民愛物」和「民胞物與」的精神,不單是為了保護動物,更是在培養一整個社會的品格道德。當生命教育富有成效,社會形成共識時,動保政策的推動自然也會水到渠成,香港人也會更有品。

《毛家》作為紀錄片,每個人看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電影將香港動保工作的其中一面真實地表達出來,是愛護毛孩,或是希望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家長,值得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觀看的電影。現時香港亞洲電影節《毛家》的場次已完結,希望將來能盡快安排再次上映。

溫馨提示:進場前記得先準備紙巾。

作者蔡誠從事公共關係及政治遊說行業多年。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