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花墟道重建|保育與發展的平衡,關鍵在於設計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市建局早前公布洗衣街/花墟道發展計劃,建議提升花墟一帶的規劃配套及環境,構建水道公園,並加入地下停車場等元素,以改善區內人車爭路、空間佈局零散、街道擠迫等規劃問題。項目亦打算將花墟氛圍擴展,將園藝街及園圃街一帶的後巷改造成「花墟步行街」。

撰文:黎雋維

重建消息公布之後,引來公眾的高度關注。誠言,市建局作為專門推動樓宇重建及復修的機構,工作可謂舉足輕重,牽涉的項目均涉及數十億甚至數百億元,市民大眾對於這些耗資巨額、影響眾多居民生活的市區重建計劃有權知情。所謂「有圖有真相」,能夠清楚了解計劃的各種細節,有助增加公眾信任度。

同時,我亦期待盡快看到項目的初步設計圖,以了解項目的細節。這些設計圖能夠釋除公眾疑慮,避免大家過分揣測計劃內容。讓公眾充分了解市區重建的必要性、計劃的具體內容,以及對受影響的住戶和商舖的處理等關鍵訊息,市建局才能夠順利推進各項目,並贏得市民支持。

除了透過規劃設計以及具彈性的混合發展模式進行舊區更新,改善一系列地區性問題外,市建局在今次重建項目中,還將位於花墟的戰前唐樓群(即太子道西200號一帶)融入在設計之內,在附近重建成休憩空間或低矮建築,令唐樓周圍的城市景觀,與歷史建築更加協調。在歷史建築的角度上,這是一個對保育有利,亦能夠滿足發展需求的方案。

另一方面,市建局亦根據「油旺研究」的結論,建議在重建方案加入水道公園。在長遠的規劃中,這個水道公園是「旺角東—水渠道城市水道」的一部分,日後會與旺角東的「城市中心公園」連接。歷史上,水道公園的選址(今日界限街遊樂場靠花墟徑一邊)本來是一條直通油麻地海灣的明渠,後來因為城市發展的原因,明渠被覆蓋。在市建局的計劃中,水道公園並非直接重開已經埋在地下的明渠,而是在其上方加建水道。

在重現歷史空間的角度上,雖然重開明渠可以更有效還原歷史城市空間,但相對上亦會大大增加項目的技術挑戰性,例如要改善明渠水質、淨化河道及重建生態系統。這些在技術上雖然可行,但往往需時甚長。考慮到為了讓市民能夠盡快享用這片市區的新增綠地,在地下水渠之上另建水道的做法,可以算是一個平衡技術限制和設計概念的做法。

水道公園能夠為這個人口密集的地區,帶來額外的綠化空間和水體景觀,使整個區域更加宜居。這不僅能夠填補過去的歷史缺口,而且可為社區注入全新元素。相比於擁擠的街道和商店,水道公園將為市民提供一個清涼舒適的休憩空間,如能將水道配以現代、具創意的景觀設計,水道公園可以成為旺角區的新景點,為這個香港標誌性的街區增添更多魅力,吸引眾多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遊客來訪。

水道公園還有一個實際功能——改善城市的微氣候。在炎熱夏日,水道公園的水體可為周邊環境降溫,帶來涼爽的效果,這不僅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也能令附近街道更好行宜遊。當然,水道公園能否成功,亦在乎設計和管理方法。筆者認為當局應該參考國內外做法,將水道變成一個親水空間,如韓國清溪川、台南河樂廣場、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園、成都麓湖水綫公園等,都是人造水景設計,將乾淨清水重新引入市中心的成功例子。

降低堤岸和水面的距離,令市民可以更容易接觸到水體,可以更有效地為市民提供消暑的空間,亦大大增加了公園空間的趣味和可用性。在管理上亦應該採取更具開放性、具彈性的辦法,例如香港島北岸的海濱長廊,就採用了非一般公園的管理辦法,減少對於空間的管理和限制,給市民更多使用上的彈性,創造出一個符合市民期望的公共空間。

總括而言,保育與發展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公共空間的營造亦非只關乎大小,設計和管理方式亦同樣重要。透過恰當且巧妙的規劃,能夠在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滿足社區的發展需求。重建後的區域環境得以改善,有可能吸引更多人流,進而促進花墟的生意發展。同時,戰前唐樓群的用途也可以更加多元化,增加社區的活力。

在市建局今次的計劃中,私人和政府地將合併發展,可以有效提升發展效率之餘,亦為財赤下重置和升級老舊社區及康體設施提供出路;加上今次計劃興建地下公衆停車場,可以透過優化規劃設計同時改善困擾當區居民已久的地區交通問題。不過,我亦留意到將部分公共設施移至室內或大樓平台的做法,建議日後轉移到多用途綜合大樓之中的公共設施,如體育場等,應有電梯與地面連接,讓市民能更方便地使用。

作者黎雋維是建築學者、建築師(英國)。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