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預繳式消費陷阱:香港何時才能走出「輪迴」?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暢

隨着連鎖健身美容中心「舒適堡」宣布暫時結業,再次將預繳式消費的風險問題推到了社會關注的風口浪尖。這一事件不僅讓我們回想起2016年California Fitness清盤結業的慘痛教訓,再次引發社會對預繳式消費監管不足的擔憂。究竟政府對預繳式消費的取態為何?在討論立法保障預繳式消費的可行性上,我們已經走過了多少個輪迴?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對預繳式消費的監管討論由來已久。早在1998年,消費者委員會就已經向業界提出自律措施,並呼籲政府研究立法保障的可行性。然而,25年過去了,香港在這方面的進展卻十分有限。從2011年提出擴大強制性冷靜期的涵蓋範圍,到2013年修訂《商品說明條例》,再到2019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展開的有關美容和健身服務消費合約設立法定冷靜期的公眾諮詢。這一立法工作至今尚未有實質進展,多年的研究與諮詢讓我們不禁問道:究竟還要經歷多少次的「出事—反思—諮詢—研究」的循環,才能真正落實有效的監管措施?

應設立7至14天冷靜期 預繳年期不超過兩年

相比之下,歐美和內地在規管預繳式消費方面,已有較為成熟的經驗。美國和加拿大的多個州份設有健身中心消費者保護法,明確規定了冷靜期、合約期限上限等;內地今年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則從經營者告知義務、履約義務、退款機制等方面予以規範。這些做法無疑為香港提供了有益參考。

筆者認為,立法規管預繳式消費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政府應以「以人為本」為宗旨,從消費者權益出發,儘快出台相關法例。具體而言,建議設立7至14天的法定冷靜期,規定預繳年期不得超過兩年,同時要求商家對預收款項進行擔保或投保,確保在經營者破產、倒閉時,消費者的權益能得到基本保障。加強監管並不意味著破壞自由市場。相反,適當的規管能夠保障市場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維護香港的商業信譽。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城市的商業環境不僅關係到本地消費者的權益,也直接影響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引入集體訴訟 降低個人成本

此外,預繳式消費糾紛往往涉及人數眾多,以舒適堡事件為例,超過1000名消費者的訴求如要逐一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訴訟成本無疑是巨大的。對此,集體訴訟機制或許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為破解這一難題,政府應積極考慮引入集體訴訟機制。2012年,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已提出相關建議;消委會亦指出可以以消費訴訟基金作為集體訴訟機制的資助模式,再將適用範圍擴展至其他案件,協助消費者提起集體訴訟。這一機制將有助於消費者在面對大型企業倒閉或破產時,能夠集體維權,降低個人訴訟的成本,提高司法效率。

總而言之,完善預繳式消費的法律規管,既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維護香港誠信營商環境和國際聲譽的必要之舉。對於商家和市場而言,合理監管絕非桎梏,而是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護欄」。政府應拿出魄力和擔當,以務實、進取的改革姿態,讓消費者真正成為市場的「上帝」,而非「棄子」。唯有如此,香港的消費環境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作者劉暢博士是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