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國際與本土兩不誤 新加坡調母語政策
來稿作者:陳文坪
新加坡每年的國慶群眾大會是總理演講的重頭戲,更是政府為人民勾勒出下個階段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剛在今年5月接任總理一職的黃循財延續前總理李顯龍的做法,今年國慶群眾大會選擇在宏茂橋中區工藝教育學院舉行。這一做法體現了承前啟後的精神,也是黃循財首次在國慶群眾大會這「全國性平台」向國人及外界闡述政府未來的施政方針。
的確如此,聽完黃循財的馬來語、華語、英語的演講後,令人深感欣慰。政府不但重視社會與家庭價值觀,也會加強母語文化的傳承;不僅會強化社會安全網,也沒有忘記對年長一代國人的承諾與照顧。與此同時,政府也非常重視年輕一代國人的需求,誓言竭盡所能,謹慎行事、果敢創新,為國人打造一個生活、工作、養兒育女的温馨家園,協助國人實現自己的新夢想。
黃循財演講時鏗鏘有力,意志堅定,舉一反三,以點帶面,闡述政府過去所推行的政策所帶來的各項成就。他以自身的生活環境、學習母語的經驗,向國人表明只要勤勉、勤奮,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即便自己中學畢業後到海外求學,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機會用華文華語,但只要打下母語根基,還是能在短時間內利用各種機會用華語與人民交流、溝通。他在群眾大會上列舉的例子,獲得國人的許多共鳴。
在華語演講中,黃循財以自己母親是建國那一代人來說明過去鄉村設施的簡陋,物質生活的貧乏為例,說明經過近一甲子的發展,人民居住環境、生活衛生已經獲得大大改善。即便如此,他母親雖80多歲,但凡事還是親力親為,說明建國一代人民這種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美好價值觀。他說,政府沒有忘記他們這一代人為國家建設付出辛勞,政府承諾會讓他們老有所依(醫),包括醫藥照顧。這也是政府推出樂齡SG和健康SG計劃,鼓勵年長人士保持身心活躍的生活方式。
隨着英語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常用語言,年輕一代對母語的的學習也沒過去那般濃厚,一些人更是視母語為可有可無,這也是華社擔憂的文化傳承問題。不過,黃循財沒有讓關注教育課題的國人失望,政府「及時」對母語政策作出一些相應調整。
政府重視母語教育,也能理解華社的擔憂,因此將進一步改革教育制度。政府為那些對母語興趣的學生提供一個更周全的師資、投入更多資源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同一所學校繼續學習下去,而不是如早前須成績全面達標才能繼續修讀高級華文或成為高才教育計劃(GEP)的一員。
這一調整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也可大大減輕學生的壓力,讓莘莘學子可以在目前就讀的學校、熟悉的環境持續修讀。特別是GEP制度的調整,讓「每一所學校都是好學校」的教育理念與宗旨獲得充分體現。這一制度的改變就如政府在過去對小一報名、小六會考、甚至中學分流制度的政策作出調整一樣,將是一項長久的改變,其成效也許需要國人的有力支持。
然而,城市化、國際化越來越深入,要「挽救」年輕一代華文華語薄弱的根源單靠政府是無法實現的。家庭、父母也須以身作則,改變心態,讓孩子從小在家裏就有個說華語的環境。如果家中父母長輩都不以華語作為溝通語言,孩子從小也就失去了一大學好母語的機會,這比母語政策的任何修正「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馬來語演講中,政府對馬來同胞過去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讚賞,對那些在專業領域中的傑出表現給予讚揚。可見,馬來同胞也是一個與國家同成長與進步的民族,培養出許多科學家、律師、法官等專業人士。這也說明了建國以來,新加坡政府所推行的任人唯賢政策是值得肯定的。正如總理黃循財所言,「我們的國家可讓每個人發憤圖強,成就最好的自己。」
隨着母語政策的調整,新加坡的雙語文、雙文化教育制度將進一步鞏固與加強,也會受到海內外華裔人士的青睞與支持。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新國總理表態調整母語政」。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