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透過培訓讓社工消音實屬不智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鍾誠祥

有報導指「社福界心連心大行動」將成立「心連心學院」,為社工提供社工專業課題以外的持續進修課程,以配合改組後的社工註冊局有關社工續牌的持續進修制度。本來這類型的持續進修制度早已存在於不同的專業領域,如律師和醫生等,但據悉「心連心學院」開辦的課程將集中在讓社工認識公共政策制訂及公共財政管理,以及認識內地社福制度等,這難免讓人揣測開辦有關課程的用意何在。

據瞭解,「心連心學院」所以開辦與公共行政及內地社福制度相關的課程,是希望「扭轉」社工行業「普遍」存在的「反政府意識」。若此言屬實,實在茌免讓人質疑這個具濃厚親建制背景的社福界協作平台是否要出手為特區政府「整頓」香港的社福界,因為「心連心學院」在課程設計上的取態明顯是與香港傳統社工專業訓練的理念南轅北轍。

事實上所謂社工的「反政府傾向」是源於社工為着改善弱勢群體的處境,傾向向擁有資源的一方,通常是當權者採取批判的態度。當社會出現資源分配未能有效回應弱勢群體的需要時,社工的工作就是要協助組織弱勢群體,使他們形成較顯著的力量,爭取政府和社會的關注,繼而推動政府作出資源分配的調整。因此,社工對政府基本上不應該存在持續的逆反心態,只需要政府當局拿出考慮重新分配資源的誠意,或者解釋未能即時回應弱勢群體的理據,社工根本沒有必要與當權者對着幹。

因此,面對着社工行業可能潛在的「逆反心態」,最有效的做法是政府當局自我完善社會資源的分配,盡可能回應社會上不同弱勢群體的需要,提升施政的透明度以及進行更為科學化的決策。只要政府當局把社工及其代表的弱勢群體視為重要的持份者並加以尊重,所謂的「反政府思維」便可即時消弭於無形。

反之,如果政府當局或部份社福界人士希望透過持續培訓讓社工明白政府的資源分配思維,從而使他們代替政府向服務使用者解釋政府政策取向,繼而把弱勢群體的訴求壓下去或消除的話,必然注定是徒勞無功。要知道,任何的解說、溝通和輔導都不能實際地回應弱勢群體某些實實在在的需要。試想想一個正在等候院舍的長者會不會因為社工的勸說,因而能夠承受無止境的輪候時間?這位長者每天的照顧需要,又是不是一個能明白政府施政難處的社工可以有效回應?是不是我們加強對內地社福制度的認識,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說穿了,似乎政府當局的如意算盤是把社工從弱勢群體的一邊拉到政府當局的一邊,培養社工成為政府分配資源的代理人,憑他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弱勢群體接受政府從上而下決定的資源分配模式,繼而調整自己的期望,安安份份地做一個順民。表面上這個做法可以使社會的對抗情緒減少,但對政府當局而言未必是完全可取的做法。

當社工成為政府當局分配資源的代理人以後,就等於政府必須全然承擔因資源分配錯誤而導致的社會問題,過去政府還可以把資源分配的問題推卻至社福界的頭上,推說這是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或不協調,但如果一切都變成政府透過社福界一把抓,事情的成敗便直接落到政府當局自己的頭上。難道今天的特區政府對自己有這麼大的信心,認定自己可以憑一己之力平衡不同弱勢群體的需要?

顯然,改變社工的持續培訓的模式未必可以達到政府減低批評聲音的目的,反而會使政府失去了決策失誤發生時的緩衝,因為當弱勢群體認定社工已不是站在他們的一邊,他們便可能會尋找其他辦法將被勉強壓下來的不滿和訴求從其他方向發洩出來,這將對社會穩定構成另一種潛在衝擊。因此,政府當局或社福界實在不宜浪費資源,企圖透過社工持續培訓來讓他們「消音」。治水之道在於堵塞還是疏導,幾千年來已有明證,還望社會諸君三思。

作者筆名鍾誠祥,曾從事社區服務和政策研究的工作,現從事公共政策顧問工作。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