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少數族裔求助難 精神健康問題值得關注
來稿作者:Placidia、Oscar
少數族裔來自不同種族、宗教背景的族群,語言及文化各異,而相關人口近年在港持續增長,但由於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語言需求,針對性的精神健康服務並不足夠,可謂現時本港精神健康服務的一大缺口。
少數族裔求助難 精神健康問題難拆解
「針對少數族裔精神健康的問題,有不同因素造成了獲取心理健康服務的不平等,這些因素包括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有限了解、文化態度、繁忙的工作日程、經濟限制以及醫療專業人員與尋求幫助的個人之間的語言障礙。」
在早前 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社創生力軍2.0》的節目裡面,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項目經理 嘉賓 陳映彤就提到雖然本港近年大眾提升了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但少數族裔群體之間仍有不少誤解及缺乏資源。現有的心理健康服務主要針對華人群體,鮮有機構留意到非華人少數族裔的需要。少數族裔佔香港人不足一成,卻有數種語言及文化,普遍提供的服務未必適合他們。嘉賓期望,香港社會未來的心理健康服務可以與少數族裔領袖合作,協助推廣正向的心理健康意識。此舉可有助加強少數族裔群體對香港社福機構的信任,同時亦讓大眾留意到少數族裔的需要,減低他們使用服務時的不便。
少數族裔家庭壓力大 無助感壓抑內心需要
另外,少數族裔日常生活也影響了他們尋求心理輔導的機會。其中包括家庭沈重的經濟負擔和繁忙的工作日程。更重要的是,少數族裔家庭一直以來的文化思想對女性作出不公平的待遇。嘉賓便舉出一位女士受到丈夫暴力虐待的案例。受虐者迫切地希望尋求心理協助,但害怕向告知專業人士後其丈夫會承受法律後果,消息傳出後自己家庭在社群中被譴責及歧視而選擇沈默忍受痛苦。除此以外,而少數族裔與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語言障礙更是大大減低了少數族裔尋求心理協助的動力。據報道,一些少數族裔人士在訪問中強調一些醫療服務者雖然懂得用英文溝通,但是他們不願意提供用非中文語言為病人治療。
促進少數族裔心理健康 共建多元化關愛社會
當然香港其獨有之處,應在實施心理健康策略時考慮其本地的環境趨勢支持受情緒困擾的少數族裔。嘉賓希望更多本地非牟利組織領導者能夠聯手召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培訓師合作,促進香港心理健康計劃中的種族包容及多樣性。他們也建議參與計劃的心理輔導家應瞭解社群的種族背景、性別和合適年齡,以改善溝通和信任。我們身處於香港每一位市民更可以透過同理心實踐對少數族裔的支持和關懷,因為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鼓勵。
作者Placidia、Oscar是D-Generation創效職涯計劃成員學生。D-Generation創效職涯計劃是一個人才培育及發展的項目,透過與不同的社會機構合作,為青年提供實習機會。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