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讓市場成為香港創科發展的主體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剛剛過去的6月,香港的創科市場可謂好戲連連。6月12日,被稱為「港版淡馬錫」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本港「獨角獸」、行業領先的視覺AI公司思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港投公司戰略投資項目的序幕。6月13日,首間按照「18C」機制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以AI和機器人驅動的創新研發平台公司晶泰科技成功在港交所掛牌。6月24日,港投公司再下一城,與百度創辦人李彥宏旗下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百圖生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生物計算港。6月28日,香港科技園公司一次過與11間先進製造策略夥伴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香港的新型工業化進程。

面對香港創科市場近期展現的強勁勢頭,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孫東就不無自豪地告訴傳媒,新一屆特區政府在2022年提出的、五年內引進至少100家具代表性創科企業的目標,經過過去兩年的艱苦努力已提前三年基本達成。這些企業均來自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先進製造、新能源、生命健康科技等領域,其中至少有20餘家龍頭企業。財務司司⾧陳茂波對於香港過去兩年在創科方面取得的成績更是溢於言表,指出本港的創科生態圈正日趨蓬勃,培育與支持的「獨角獸」已多達20間,市值總額已達數百億美元;更多的好消息還將陸續而至,香港的創科發展正轉入「進攻」階段,有望在新領域搶佔「先行者優勢」。

筆者對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一向持審慎樂觀態度,主要是考慮到香港在發展創科產業上確實存在諸多不利因素甚至劣勢。譬如說,高昂的租金與人工導致創業成本過高,最聰明的學生大多報讀醫科、法律和商科導致STEM人才過少,製造業嚴重空洞化導致工業基礎過差,有限的市場容量與腹地導致用武之地太小等等。正是因為這些不利因素與劣勢,過去十餘年來,雖然政府累積投入多達兩千億港元資金支持創科發展,但總體的成效仍然差強人意。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在促進創科產業發展上確實真抓實幹,雖然新投入的資金不算顯著,但取得的成績卻是有目共睹。對此筆者要給予充分的肯定。

不過,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香港在推動創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這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政府在發展創科產業上扮演了過重的角色。目前香港幾乎所有重要的創科舉措都是由科技園、數碼港、港投公司等幾家官營機構主導。大大小小的創科企業基本上都以科技園或數碼港為基地,就連寧德時代這樣的行業「巨無霸」在香港開設國際研發中心,也要借用科技園的場地與平台才能成事。而港投公司更是幾乎壟斷了香港創科市場的資金來源,管理著包括「香港增⾧組合」、「策略性創科基金」、「大灣區投資基金」及「共同投資基金」在內的高達620億港元的政府資金。在日漸蓬勃的本港創科生態圈,幾乎看不到來自民間的創投機構與資金,也見不到香港既有工商企業的身影。這不僅與美國的創科生態圈不一樣,也有別於內地的創科生態圈。

在推動創科產業發展中,政府是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的,尤其是當創科產業落後於人時,政府的引領作用就顯得尤為關鍵。新加坡與內地就是這樣的成功案例,沒有政府的引領與扶持,彈丸之地新加坡不可能在諸多創科領域躍居區域領先地位,內地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在諸多領域實現令人矚目的「彎道超車」。但即便是再優秀的政府也不能完全取代市場在創科產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就如經濟發展也是由市場而非政府主導一樣,因為市場這只亞當斯密眼中「看不見的手」是哈耶克心中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忽視了市場的作用,政府的行為即便有一時的成功但也不能持久。最近由私人與市場主導的美國AI產業跑贏由政府與計劃引領的中國AI產業就是最新的一個案例,十五世紀西方人的航海冒險而非鄭和「七下西洋」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則是另一個更為經典的案例。

正是因為市場在創科乃至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一向強勢的內地政府也不敢輕易置市場於不理。筆者最近聽聞,北京市政府籌措了1,000億元人民幣資金投資創科,但這筆資金卻並沒有完全交由官營機構來運作,而是大部分交給了市場上最優秀的一批創投基金來管理。內地可以這樣操作,香港的政府扶持基金為什麼不能呢?更何況港投公司本身並沒有讓人信服的創投成績。與此同時,市場力量的缺失也讓政府在作出創科決策時容易脫離實際,甚至好高騖遠。譬如說,最近AI產業獲得市場猛烈追捧,香港也試圖抓住這一「風口」,提出要打造香港的AI領導地位,但香港有何優勢可以實現這樣的目標呢?

讓政府在創科產業發展中繼續唱「獨角戲」,理論上不可行,實踐中也不現實。過去五年港府向創科領域投入了1,500億港元,包括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設立的100億港元生命健康科技基金、100億港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及300億港元「共同投資基金」。年年財赤運行大大削弱了港府的資金儲備,未來再這樣大規模投資創科已不大可能。港府亟需調動民間與市場力量推動創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讓市場力量看到投資創科的利潤空間與盈利前景。為此,政府應放下那些脫離實際、好高騖遠的創科計劃,更多關注那些能幫助解決香港現時需要、滿足香港現時需求的創科項目以吸引市場力量的加入。譬如說,培育數字化應用公司以幫助香港盡快搭建起數字化政府與數字化社會、扶持AI賦能公司以幫助提升香港專業服務的效率等。有了市場力量的不斷加入,再加上政府有效的引領,香港的創科才會真正「火起來」。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