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凱.傑語|港人爲何北上求醫?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郭凱傑

近年來港人北上消費蔚然成風,除了餐飲零售以外,求醫也是另一個令不少人議論紛紛的趨勢。驟眼看來,香港醫療水平享譽國際,理論上不應有此需求;現實卻是,自牙醫開始,越來越多深圳乃至整個大灣區的醫療機構中,港人客戶的占比越來越高——其中深圳就以「國際醫療旅遊試點」為招徠,不少醫院每年錄得數萬計港人到當地就診。

其實當我們細細思量,北上求醫實屬再正常不過的市場行爲。香港公營醫療體系人手不足乃眾所周知:只要被判斷爲非緊急,不少諸如視網膜、手足關節等的小手術動輒等上一年半載,對於老年人比例逐漸增多的市民而言非常不便,有時候更有「小病變大病」之憂。如果不想等,就只能到私家醫院就診;原本千元港幣的開銷立刻變成數萬、甚至數十萬港幣,就算是一般中產家庭都未必能輕易負擔。

當此之際,在内地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北上就醫自然成爲中間落墨的選擇。由於兩地醫療成本(包括器材、藥物、薪金等)的差異,市民有可能以低於本地私家醫院的價錢得到貴賓級別的服務。另外,内地醫療的成本優勢也部分可歸因於藥物價錢。由於内地人口基數多、醫療市場較香港大,採購藥物的時候相對香港有更高的議價能力,部分罕見病的標靶藥物在香港的價錢可能是天價,但在内地卻相對容易負擔,令社會出現檢討採購藥物機制的聲音。

人口基數的優勢也影響到醫院的管理模式。筆者日前到連續七年被評爲全國「社會辦醫」 第一名的佛山禪城醫院交流,發現同一病症由於在當地的病例較多,已經像工廠一般形成了流水綫作業;醫療人員的分工更細、除了服務更快也令造價變得更便宜,對港人具有不少吸引力。

政府今年初公佈了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包括了5所綜合醫療機構及2所牙科機構;相關安排正在開展,也在可見將來會逐步拓展。除了政府福利將可跨境使用之外,另一個趨勢是醫療保險的安排;目前如果市民在香港購買醫療保險,現在難以如同本港的「出院免找數」安排、直接從醫療卡扣費,令病人承擔未能理賠的風險;不過,在上述趨勢之下,不少保險公司已經積極與内地醫療機構進行合作,此等安排在可見的將來將會變成現實。

隨着大灣區市場持續深度融合,上述情況不免為本港醫療機構帶來競爭及挑戰。不過,從政府角度而言、病人福祉自然應該是最大的考量,故可以從醫療記錄的跨境安排、港澳藥械通的進一步拓寬、醫療保險及資金的跨境流通等方向更進一步,讓市民在有需要時可享有就醫自由、受惠於不同醫療選擇,更可推動跨境醫療創新,令香港成爲中西藥品的橋梁。同時,市場的開放也是本港醫療界別精益求精、發展醫療旅游的機遇;本港醫療機構在不少領域都領先世界,有巨大的潛力發展爲部分病症治理及療養的服務樞紐。相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定必會為醫療領域帶來新一番氣象。

作者郭凱傑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亦是政府諮詢委員、大專講師及顧問、專欄作家。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