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厄爾尼諾現象過後 酷熱仍將持續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洪藹誠

厄爾尼諾現象或許已正式結束,但香港卻創下了最熱夏至的紀錄。酷熱天氣持續在全球奪走不少生命,早前香港一名56歲的遠足人士被發現中暑昏迷,送院後不治;希臘6月的熱浪已造成至少6名遊客死亡;而今年有超過1,300人在沙特阿拉伯朝覲途中喪生。我們常常把酷熱與沙漠和乾旱聯繫在一起,但在高濕度的環境下,熱浪變得格外致命。

大家或許聽過在夏天喝熱飲能降溫解暑的說法,其原理是透過增加汗水分泌,讓其蒸發時帶走人體熱量。我們的排汗功能和蒸發冷卻原理,有助於身體在炎熱的日子裡保持涼爽,但這取決於周圍的濕度,空氣愈潮濕,蒸發量便愈少。這就是為什麼炎熱潮濕的天氣會讓人感覺特別不舒服的原因。汗水會黏住皮膚,浸透衣服,無法給我們有效降溫。

當我們的身體無法有效降溫時,便會導致中暑。35°C一直被視為年輕健康的成年人所能承受的最高濕球溫度,即是當空氣中的水分飽和,汗水無法蒸發時。但202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此臨界值或會更低,約為31°C。

這意味著什麼?像香港這樣以酷熱和潮濕見稱的城市,對許多人而言,躲在室內開空調似乎是件簡單不過的事情。然而,需要在戶外工作的人,如建築工人、清潔工和送貨員,便深受其苦。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那些依賴老年勞動力的行業,更容易受到熱壓力的危害,尤其值得關注。雖然勞工處最近更新了《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將預警系統與天文台的「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掛鉤,但該指引並不具約束力。

即使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結束,氣候變化仍令社會脆弱群體暴露於更極端的氣溫和天氣下。試圖對抗持續酷熱難耐的天氣,已變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儘管政府希望各行各業自我規管,但防暑降溫措施必須具強制性,才能確保人們能在安全和健康的環境中工作。這包括提供飲水時間、遮陽設備、休息時間等措施,以避免熱壓力風險。另一方面,政府必須提供免費援助,幫助弱勢社群和低收入家庭解暑降溫。政府還應加強教育公眾,讓他們瞭解高溫和高濕的極端天氣的風險,以及防範方法。

長遠而言,透過減排來減緩氣候變化,對於穩定全球氣溫至關重要。但隨著未來幾十年極端天氣的加劇,適應目前和未來的氣候影響,對於增強社區的氣候韌性和保障公眾健康同樣重要。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