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無處不旅遊與無處不禁煙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禁煙政策近年出現了一種提速現象,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建議推出10項短期控煙措施,包括實施全煙害警示包裝、禁止加味水煙、禁止排隊吸煙、禁煙區罰款加至 3,000 元等。

香港政府1982年訂立《禁止吸煙條例》開始禁煙工作。禁煙推行了42年,成效是有的。現在辦公室和室內環境已經是無煙空間。我非常贊同「吸煙者尊重不吸煙者」的原則,但是透過加煙稅來減少吸煙人數、禁止加味水煙等舉措其實有點矯枉過正,成效也值得懷疑。從實際角度出發,加煙草稅只會增加私煙的市場吸引力,創造更多走私煙的機遇,這個是供求的經濟原則。政府越加煙稅,越會增加購買走私煙的誘因。

吸煙人數是增加還是減少並不是重點,而是吸煙是否真的對健康有那麼大影響?這視乎吸煙者的吸煙量。事實證明煙草產生禍害是煙草內加入化學助燃劑而不是煙草本身。所以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轉抽手捲煙,政府更應該集中資源去掃毒,防止毒品氾濫,因為毒品確實對身體構成損害。

吸煙這回事就如賭搏一樣,小賭怡情,大賭亂性。其實吸煙只要適可而止,工餘時間抽一根煙,輕鬆一下無可厚非。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規劃,能夠讓吸煙者與非吸煙者有一個清楚的分隔。正當政府要推動「無處不旅遊」的時候,「無處不禁煙」其實有點奇怪。在日本和很多先進國家,禁煙的措施也開始調整。例如2022年紐西蘭通過一項禁煙令,禁止所有2009年之後出生的人都不允許購買香煙,但2023年卻取消了該禁煙令。推行無煙國家其實是不太可行。只會誘使年輕人轉去吸食一些代替品,例如大麻。

政府不應過份誇大吸煙問題,把資源花在一些根本達不到的政策上。其實喝酒對身體肝臟造成傷害,喝冰凍飲品傷脾胃。政府最重要的是固本培元,在基礎教育的小學中學裏,自小培養正確的運動習慣,那麼吸煙習慣便會有所改變。但是現在小學中學根本不鼓勵學生運動。香港的男生不需要服兵役,所以香港男生基本上體質比較虛弱,沉迷電玩,缺乏運動,這才是不健康的主要原因。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和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應該首要處理這個問題,而不是一味放大吸煙問題。

政府加煙稅最大的得益者是走私煙的煙販。而政府禁止加味水煙更加奇怪,其邏輯是加味水煙會吸引女性吸煙者,這種說法真的十分離奇,也沒有實際的科學和研究根據。在物流四通八達的香港,政府如何能控制加味水貨煙的流入?海關有沒有足夠的人手去處理走私問題?

政府應該集中資源去推動「無處不旅遊」而不是「無處不禁煙」。「無處不旅遊」就是要有合適的區域,讓旅客和市民在戶外地方享受吸煙樂趣。現在香港政府五花八門的管制令很多娛樂行業被管死。娛樂場所牌、酒牌很多限制,現在又禁加味水煙。這些措施根本和健康無關係。若果一星期吸一次水煙就會死亡,那麼酒也應該禁止。每天喝酒對身體更加不健康,醉酒會鬧事,醉駕釀成意外傷亡。但為什麼政府只針對吸煙而不針對酒呢?是否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成員都是原教旨主義者,基本上討厭吸煙?一個正常政府也應該聽取吸煙者的意見,如何推動正常的禁煙措施,才比較實際。

政府採取極端的禁煙行為,對社會發展沒有好處。最大的得益者就是私煙販。政府幻想吸煙人數下降,政府公布本港吸煙率由2019年的10.2%下降至2023年的9.5%。其實吸煙只是地下化,海關在2023年錄得逾1.1萬宗私煙案件,按年增2.4倍,而檢獲香煙數量則有6.52億支。正正就是因為走私煙利潤豐厚,對非法份子造成很大的吸引力;政府應該檢討這個因果問題。

要做到「無處不旅遊」,需要一個開放以及理性靈活的模式,讓旅遊業界、酒店業界和飲食業界參與。而不是設立一個委員會,高高在上,讓一些對前線工作沒有認識的人士,用所謂的道德標準去監管。

調研很重要,「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是毛澤東主席說的。那麼吸煙與健康委員會過去做了什麼調查研究呢?到網頁看看( https://www.smokefree.hk/) ,基本上都是主觀性內容,那些調查研究也不深入,有沒有調查吸煙者的意見?吸煙者數據的收集模式也值得商榷。大學有沒有長期性研究吸煙的機制?政府官員也沒有一個是控煙方面的專家,很多時候就主觀地用道德觀去做控禁工作。委員會不做調查研究,只開會去討論,能否真正理解現狀的全部?開會很重要,但前期調研、理解現實更加重要。委員會裏面是清一色的反對吸煙者是否正常?是不是應該引入一些吸煙者,從吸煙者角度提供如何禁煙的實際可行建議?

無煙和吸煙應該可以並存,而吸煙作為個人小習慣,應該容許。「病態吸煙」才是需要重點防止的。正如特區政府容許賽馬會賭馬賭波,但也宣傳提防變成病態賭徒。賭搏和吸煙類似,小賭怡情,大賭亂性。為什麼要歧視吸煙?而不是給吸煙者一個正常的環境,吸煙與非吸煙互相尊重,而不是把吸煙者當成罪人。

同樣道理,政府要有這個開放的態度,才能實踐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生態環境。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