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高中中史科改革路徑(下):設計多元主題與探討卷二的改革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鄺卓睿

無可否認的是,現時的高中中國歷史科(中史科)課程大綱設計過時,學習目標不明確,再加上過於頻繁的改動,讓教師和學生為此而無所適從。近來人工智能的崛起和國際經貿環境的關鍵性改變,對教育的需求和未來發展所需的技能絕對與當初設計高中課程時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在這大環境的轉變下,如何透過改革和重新設計課程來回應這些環境轉變、市場需求,並提升修讀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就業能力和工作技能,絕對是當前的要務。然而,試卷設計過時、學習目標不明確和學習內容過多且多與初中課程重複等問題阻礙了高中中史科的改革進程,並且限制了政府在教育改革和經貿發展方面的努力。故此,社會各界和政府當局應思考如何改革高中中史科。

現時的課程內容沒有反映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融入現代史學觀點和考古發現。舉例來說,宋代的經濟繁榮和社會變遷應被納入課程內容,現代史學研究揭示了宋代在科技、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巨大進步,並非如一般描述那般軟弱。然而,現時的高中課程所學習和理解的都是集中在宋代的中央集權制,對工商貿易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描述,甚至是宋代的制度發展和演變如何影響經貿發展等並沒有太多著墨,令人感到十分婉惜。事實上,關於宋代的商業發展與社會變遷、宋室南遷後南方經濟與海外貿易、宋代的文人政治與改革等早已列入初中中國歷史課程,相關課程內容更包含了過往對宋代的政治及與邊疆民族政權(如遼、夏、金、蒙古)關係概況的描述及討論。由此可見,如果初中課程已經變得如此多元和現代化,教育局更應該確保高中課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不是相對滯後。

在課程學習目標方面,有關課程目標過於集中於中國政治歷史,忽略了經濟、文化、科技等其他重要領域,而且也過於集中在培養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培養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固然重要,但這樣的設計會導致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不夠全面,無法全面掌握中國歷史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而且缺乏對個人價值觀和多元文化理解的全面考慮,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形成多元化的價值觀,忽視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甚至會因此影響到培養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的成效。雖然教育局在課程文件中提到要透過學習中國歷史讓學生對當前生活的背景有更深刻的體會,但有關目標缺乏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來實現。學生可能難以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無法理解歷史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因此,筆者認為教育局須重新思考學科的學習目標,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涵蓋知識、技能和態度三個方面,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事實和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還要透過學習歷史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處理壓力或是挫折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透過重新思考學科的學習目標,教育局可進一步重新設計各類試卷、課程大綱和課程規劃等。

筆者建議卷二應保留現存的短答題和論述題,學生需回答四條大題,其中三條來自高中課程內的必修單元,一條來自選修單元,整體分數佔比調整為百分之六十。在必修單元部分,筆者建議只設一條必答題,其餘兩條大題讓學生可自行選擇。選修單元方面,學生可自行選擇應考單元,每個單元設有三項大題以供選擇,學生只需選擇其中一條大題作答。來自必修單元的三條題目佔卷二的百分之七十五,選修單元則佔百分之二十五。換句話說,每條大題的分值均為二十五分。這樣的設計旨在增加學生的選擇靈活性,同時確保考試內容的多樣性和深度。學生可以在擅長的領域進行深入回答,從而更好地展示其知識和分析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全面理解和綜合應用能力。筆者相信這種設計有助於提升中史科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考試中能夠更充分地發揮所學,並為未來不論是在大學繼續進修中國歷史或其他學科的學習,還是在個人成長與發展中奠定堅實基礎。

至於課程大綱方面,現有的設計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和優化。筆者建議局方應避免內容重複,反而透過主題式設計來提升課程質量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更有效地達成教育目標。

以必修單元為例,筆者提議在必修單元方面設置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為「衰落、亂世與權力轉移」,透過探討各個王朝的衰亡原因、亂世特點及權力轉移的背景,如秦朝速亡、東漢末年的宦官專權和黃巾起義、唐朝的安史之亂及唐末農民起義、明末的政治腐敗與李自成起義、清代的中衰與外敵入侵等案例,讓學生學習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文化交融和政治變遷如何導致王朝衰亡和政權更替。第二個主題為「變法、制度演變與國勢變化」,讓學生透過探討歷史上或當代中國的重要改革和變法,如李悝變法、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改革開放等,分析這些變法如何改變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並對國家實力和國勢發展的影響。最後一個主題則為「外交、和平、中外角力與交流合作」,讓學生透過探討中國歷史上的外交策略及對國內外形勢的影響,嘗試從鄰邦或其他不同角度來看中國歷朝歷代的發展,例如匈奴、鮮卑、突厥、高句麗等民族,進而了解到中國的歷史進程,以及中國與這些鄰邦之間的文化交流、經濟貿易和軍事衝突。

再加上選修單元的改革,筆者認為這些主題能全面反映中國歷史的多樣性,啓發學生對當今社會和文化議題的思考,培養創新能力、分析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改革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促進全面發展。教育局若能採納或認真思考這些建議,並設計一個符合社會未來發展需要且能照顧各持份者的課程,將有助於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實用性的高中中史科課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益,成為具備分析性思維和多元視角的公民,為未來的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總括而言,教育局在探討中史科應否必修化前應先積極推動高中中史科的全面改革,以提高學科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更是為了培養他們全面發展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做出更大的貢獻。通過這樣的改革,才能確保中國歷史這門學科在現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讓學生真正受益,成為有擔當的公民。筆者希望能夠激起更多對教育改革的討論和思考,促使教育局和相關利益者重視這個問題,共同努力推動高中中史科的改革,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長機會。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青年歷史文化交流協會主席、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