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街市轉型不只是裝冷氣和鋪地板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年來,香港街市的轉型備受關注。2023年食環署最新數據顯示,74個食環街市整體空置率達到16%,部分街市空置率甚至超過三成。這一現象背後,不僅僅是疫情影響或經濟變化的結果,更反映出街市在現代社會中轉型的必要性。然而,轉型並非易事,不只是簡單地裝冷氣、鋪新地板那麼簡單, 更需要與時俱進的理念和務實創新的舉措。

撰文:劉暢

對於條件較為落後但空置率低的街市,加快「街市現代化計劃」無疑有利於提升市民購物體驗。但單純的硬件升級還遠遠不夠,更需要在管理理念上與時俱進。例如,可以適當放寬對攤位經營品類的限制,允許檔主適度豐富商品種類,以更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同時,還要積極引入電子支付、網絡電商合作等新技術手段,推動傳統街市數字化轉型,讓街市經營與互聯網時代接軌。

现行的招租和競投制度存在滯後性,空置檔位常常積壓一段時間後才集中招租,應改變現行的競投制度,採用全新的競投或抽籤模式,增加空置檔位流轉速度,降低小型業者的入場門檻。同時,也可以考慮放寬貨物種類和經營時間的限制,允許基層市民擺墟市,售賣小食、手作、咖啡包等,增加街市的多樣性和吸引力。

元朗同益街市截至2023年底有約440個檔位,當中僅租出168個,空置率62%是全港最高。(資料圖片)

對於長期空置率極高的街市,如銅鑼灣燈籠洲街市、元朗同益街市等,政府更應該創新思路,從根本上重塑街市功能定位。比如,可以試點改革街市經營時間和准入條件,允許部分攤位轉為僅在周末營業的假日市集,以低租金吸引年輕創業者進駐經營各類新業態,如手工藝品、特色美食等,為街市注入更多活力。

台北和日本有一些成功案例,將傳統街市轉型為青年文化人的創業實驗室,吸引了大量人流,促進了社區經濟;香港中環街市活化以後,開業兩年即吸引2,600萬人次到訪,更是有近百家本地初創品牌及香港老字號在此落戶營運。這些案例都成功的讓傳統街市得以重新焕发生機,成為社區經濟的活力源泉。

對於長期空置且轉型无望的攤位,與其讓其繼續荒廢浪費,不如交由社會力量去盤活利用。通過公開招标方式,鼓勵社會組識和創業團隊承接運營,或開設社區食堂,或打造創新業態,在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間形成良性互動,激發街市新的生機和活力。當然,在推進街市轉型的過程中,傳統的東西也不能一棄了之。街市畢竟承載着城市的集體記憶,很多老街坊都對此充滿感情。在注入新元素的同時,也要想方設法保留街市的特色和人情味,讓其成為情理兼備的「網紅打卡地」。或許,未來的理想街市圖景,就是一個新舊交融、多元包容的大社區。

街市的未來充滿想象,但街市轉型的路徑需要不斷探索。面對街市轉型這一全新命題,只靠商販或者食環署都是遠遠不夠的,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大膽地進行跨部門合作,從頂層設計開始參與,在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等層面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放手讓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在公平和發展之間把握好平衡,讓街市在創新發展中煥發勃勃生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融合生活與文化的獨特地標。

作者劉暢博士是香港新方向總召集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