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以「香港IP」辦好盛事經濟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于承忠

政府開始積極推動香港的盛事項目,繼不久前的國際邁阿密表現賽、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後,日前宣佈將會在多區舉辦日本漫畫「多啦A夢」展覽,這是紀念查良鏞先生的「俠之大者 — 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另一個大型展覽。

筆者對此感到疑問 - 既然本港有大量能吸引海外華人甚至是外國人的文學及文化標誌,為何還需要邀請日本漫畫人物來港「共襄盛舉」?從50年代起,香港就擁有大量從北方移居的文學巨匠及文化名人,其中包括有蜚聲國際的漢學家及史學家饒宗頤先生、文學泰斗查良鏞先生、影視巨人邵逸先生、文壇才子倪匡及黃霑先生、一代名伶紅線女及新馬師曾。在近代的影視文化上,香港孕育了李小龍、成龍、洪金寶、周星馳、徐小鳳、許冠傑、譚張梅、四大天王、陳奕迅等明星。香港也吸引了不少外地藝人來港發展,包括有鄧麗君、楊紫瓊、李連杰等,可謂華人世界的大溶爐。

近日康文署舉行展覽向查先生百年生辰致敬。其中的「任哲雕塑展」就錄得超過10萬名參觀者。而位於沙田文化博物館所舉辦的張國榮及梅艷芳展展,更錄得37萬和20萬人次到訪,不少更是從外地遠度而來的歌迷。近日一套有關九龍城寨的電影受到追捧,在YouTube有關昔日城寨的介紹頓成雨後春筍。由此可見,既然香港已經擁有大量的「軟文化」,或在內地稱為「IP」的歷史、人文及文化娛樂資產,為何政府不好好利用,並擴大其對本地的經濟收益?

近日內地電視劇「繁花」已經引起全國人民對舊上海懷緬,更帶動勞動節假期的上海遊客,更令劇中出現過的黃河路和南京西路等地成為遊客打卡必到之處。此劇由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和監制,對劇中的市井人物深度刻畫,更吸引了觀眾對上海歷史的興趣,成功說好上海故事。王導在90年代的重慶森林和千禧年的花樣年華已經把昔日香港的繁華電影中呈現,直到現在不少場口成為遊客朝聖的地方。由此觀之,本地孕育的文學和娛樂文化的確能為香港帶來經濟收益,而政府現在缺乏的是對此「香港IP」的重視、規劃及推廣。

筆者建議,政府應該把「香港IP」分為四大類,包括「文學泰斗」、「流行文化」、「國際巨星」及「本地美食」。例如,政府可以每個月舉辦大型展覽和演唱會等活動,以不同的「名人巨星」為主題,用好星光大道及西九文化區的地理優勢,把香港的軟文化輸出,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港。與其藥石亂投,倒不如有組織和持續地輸出香港文化,以「香港IP」為盛事主題。我們既要主動邀情不同的國際巨星和有影響力人仕來港交流,更應吸引本地的文化巨星留港表演和宣傳,這樣才可以展現香港的獨特一面,而非漫無目的地去搞盛事項目。在香港庫房緊拙之際,有關當局更應謹慎地對待盛事項目的投入產出,而非以大堆頭方式滿足盛事數目。

作者于承忠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客席講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