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神舟十八號成功發射為港帶來更多貢獻國家契機
來稿作者:龍子明
中國嫦娥六號任務5月3日在文昌發射中心啟程,開啟月背採樣返回之旅。在此次任務中,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團隊設計的採樣器,將採集到人類第一抔來自月球背面的土壤。容啟亮在接受專訪時表示,理大團隊為此嫦娥六號探測器設計和製造的有兩個採樣器、兩個近攝像機,分別應對採取較鬆軟的月壤和較有黏性的月壤。容啟亮教授表示,希望能申請到嫦娥六號採樣回來的月壤,研究裏面對人類有益的物質,為人類認識月球和太空作出新的貢獻。
三十多年間,容啟亮領導的團隊相繼研製了「相機指向系統」、「月壤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火星相機」等多項精密太空儀器,這些重要科技成果被用於探月工程的嫦娥三號、四號、五號和六號,以及火星探測工程的天問一號,為中華民族「可上九天攬月」的航天夢打下深深的香港印記。
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及其科研團隊,是香港唯一參與國家深空探測重大工程的科學家團隊。「開物成務,勵學利民」,這既是港理工的校訓,也是該校的科研側重點。容啟亮稱,港理工一向都是以實用為主,我們也做很多基礎的研究。不過基礎研究你做得差不多了,就要看看到底那些研究對我們人類有什麼用處、好處。
早年從英國學成之後,容啟亮一直在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工業自動化及管理領域研究。三十多年間,他勇於創新探索,相繼研製發明瞭「相機指向系統」、月壤「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火星相機」等多項精密太空儀器。這些重大科研成果被運用於國家探月工程嫦娥三號、四號、五號、六號和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為中華民族「上九天攬月」的「航天夢」助一臂之力,也在人類深空探測工程史上留下深深的香港印記。
沉醉航天事業三十餘年,容啟亮一路追星辰,不僅取得碩果累累,也成為了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重要見證者。如今,他被冠以「香江探月問天第一人」的美譽,實為當之無愧。作為多次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的航太「老將」,容啟亮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他自豪地說,能夠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感到非常光榮。
2022年,國家宣佈正式展開第四批預備太空人選拔工作,並首次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選拔載荷專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這讓香港市民有機會參與國家載人航天工程,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科技界的高度重視和肯定,以及對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認同。
航天科技並非單一領域,而是不同領域的結合。很多人以為航天就只是天文,其實航天包括天文地理,以及很多不同的工程領域,甚至是管理、品質控制的領域。而在以上領域,香港有其優勢,高校人才是其一。科技發展得好的灣區,都是由很多所大學支撐,而在粵港澳大灣區裡,香港的大學佔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幫助大灣區發展更多有能力的人才。
即便年過古稀,容啟亮仍在探索未知深空。他稱,仍有很多問題沒有答案。而答案的尋找,有賴一代代科研人員攀爬天梯的堅毅、手可摘星的勇氣。在容啟亮看來,航天事業不只要一代一代地傳承,還要一直有創新,要有帶著興趣去探索的能力。
香港具備優秀的基礎科研實力,在政產學研多方努力下,科研領域也是人才輩出,擁有很多蜚聲國際的科研人員。在航天領域方面亦不乏本地大學科研團隊屢次參與國家航太任務,取得不錯的進展。特區政府在推動兩地科研力量結合的同時,亦應注重培養屬於香港的航天實力,尤其是要在青少年群體中種下一顆「航天夢」的種子,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中可以慢慢「開花結果」。
香港一直關注著國家航太事業的發展,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在香港舉行的講座、「『時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話天宮」等活動在青少年群體中間反響熱烈,激發了許多學子對航太領域的興趣。
神舟十八號成功發射,意味著國家在航空事業發展道路上又進入一個全新階段,這也將為香港科研人才帶來更多投身國家建設的契機。香港的航天科研人員應發揮好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藉助內地的實踐成果研發更多「香港製造」的航天技術,並將國家在航天領域的成就推向世界。
作者龍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