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兩蚊乘車」檢討勿失焦點 需認清「敬老」政策目標
來稿作者:歐陽熙
本港經濟仍在復蘇階段,政府財政赤字料達千億,公共財政備受壓力,討論如何開源節流,有其必要,不同政黨、商界企業、專業團體、智庫紛紛出謀獻策,意見百花齊放,相信亦是市民樂見,惟當中有輿論要求向「兩蚊乘車優惠」開刀,卻有點藥石亂投的味道。
任何一項社會福利政策,背後均有社會目標,多以提升市民生活質素及幸福感為主因,「兩蚊乘車優惠」也不例外。「兩蚊乘車優惠」計劃由2012年開始推行,最初受惠人士為65歲或以上,至2022年擴展涵蓋60至64歲人士,政府目的是為推動無障礙社區,希望長者退休後,勿因交通費昂貴而閉門不出,成為「宅老」。去年底,計劃平均每日受惠乘客人次有272.5萬,考慮到本港有大約有206.5萬人口為60歲或以上,即平均每人每日使用1.32次,數字上既合理兼沒有濫用情況。政府成功以「兩蚊乘車優惠」鼓勵長者出行,大大減少「宅老」現象,政策成效清晰可見。更有個額外效果──釋放銀髮族勞動力。不少長者選擇延長退休年齡,繼續工作,一來增添晚年保障,二來亦想繼續貢獻社會,兩蚊乘車優惠對他們而言既是福利,亦是鼓勵,釋放不少勞動力。
計劃放寬年齡門檻後,政府向公共交通營辦商發還的款額固然會有所增加,然而最近社會上熱烈討論檢討計劃,卻似乎較為針對專營巴士「特別著數」,借計劃獲得較多「收入」,事實真的如此嗎?觀乎政府數據,政府在2022至23年度,向專營巴士營辦商發還少收的車費為11.9億元,而港鐵則為11.7億,但必須留意在計劃下,受惠人士乘坐專營巴士較港鐵為多, 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有88.6萬受惠人次乘坐專營巴士,港鐵的受惠人次則有85.0萬,背後原因不難理解,長者一般比較習慣乘坐巴士。但換言之,政府平均「補貼」每名受惠人士乘坐港鐵的開支成本較「補貼」乘坐專營巴士為高,因為在相同路程下,港鐵的車費往往較專營巴士車費高。因此,若連同服務的乘客人數考慮,實在不能指專營巴士借計劃有較多「著數」。
有不少意見關注,在計劃下長者乘坐巴士「長車短搭」,導致政府「補貼」開支增加。然而,若「長車短搭」情況真的普遍,政府平均「補貼」每名受惠人士乘坐巴士,理應較「補貼」每名受惠人士乘坐港鐵的金額較高,上述數字已證實並非如此,「長車短搭」並非如部分坊間輿論營造般嚴重。事實上,筆者觀察到「長車短搭」情況極為少數,以巴士服務來說,大部分地區都有「區內線」,長者大部分情況下習慣乘坐同一號碼路線前往區內其他地方。再者,正如長者前往同一目的地,可以選擇車費較高的鐵路,也可以選擇車費較低的巴士,各有自己的取向,有些希望較快捷,有些則不想太擠迫,可以坐下休息,欣賞沿途風光,為必要「標籤」部分長者的選擇?
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兩蚊乘車優惠是惠及民生的德政,既是德政,何必要五時花六時變,由惠民變擾民?如果要節流,與其打老人津貼的主意,倒不如認真檢討每月放煙火、七彩發光蛋這些活動是否真正有成效,或要開源,不如研究調整政府各類收費、增加私家車隧道費、加快推出電子道路收費等,才是確切解決政府「莫財」的對症下藥吧。
作者筆名歐陽熙,曾於跨國科企處理及打擊電子商貿詐騙、假新聞及訊息工作,常駐新加坡及香港,現時從事資訊科技公司顧問。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