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小一派位混亂 折磨家長誤了孩子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一,有媒體揭發部分學校嚴重超收小一學生,當中包括位於砰石邨的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收生達320人,相等於10班小一;位於天水圍的方潤華小學,更收生達475人,需開設24班小一。縱然這些臨時開辦的「短命學校」為應對短期人口波動而設,惟新生人數突然不合理地大增,學校的設施、人手是否能夠及時應對,實成疑問。
事實上,若然政府有完善的人口政策,準確地預測區域的人口增長,便少有出現這種問題。然而,政府在這方面卻乏善足陳。教育局在興建新校舍上,也因為蒙受當年殺校潮的陰影,由是畏首畏尾,終致問題叢生,既難為了學校,也折磨家長、誤了孩子。

為應付觀塘區學額不足,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坪石),今年小一統一派位被分配多達336個學童。(張浩維攝)

「短命小學」政策值得商榷 超收逾倍影響教學質素

所謂「短命小學」,就是政府為應對「雙非潮」而設立的學校,開辦年期為九年,當「雙非潮」過後,這些學校便會結束。政府定立此政策無可厚非,因為隨着雙非截龍,香港的小一入學人數將會下降,如果盲目興建新校,或會重演當年的殺校大潮。

然而,現時的狀況卻絕不理想。就算「短命小學」的成立有合理目的,按理而言,也不能過分超收。觀乎三所短命小學的實際派位學額,均比原先學額高出甚多,這意味着學校需要臨時聘請教師,在短時間內,學校或難覓得合適教員。加上這類臨時學校只是在空置的舊式校舍開辦,校內設施老舊,也影響教學質素。

「短命小學」的成立縱然有實際需要,但是由於有先天缺陷,故需要將數量減至最少。與此同時,此政策也只適宜於受雙非浪潮影響的地區實施,在人口穩定增長的地區,當局須以興建新校、擴建校舍等方法增加學位。

校舍、屋邨建設不同步 觀塘學校臨人滿之患

箇中顯例,就是政府以「短命小學」應付觀塘校區的生源增加問題,明顯未能對症下藥。正如前文所述,「短命小學」的目的是應付雙非浪潮,然而,觀塘區的雙非學生相對少,參考教育局公開的分區學生數字,由11/12年度首波雙非浪潮始,直至15/16年度的雙非高峰期,觀塘的學生數字也不過上升二百多人,相較於屯門、元朗等新界西地區的逾千人增長,影響可謂微乎其微。就算下個學年小一入學人數或因2012年的雙非截龍而下跌逾萬,對觀塘區影響亦不大。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今年小一統一派位被分配約180個學童,比原定選校預計多約72位。(張浩維攝)
大批跨境學童的家長一早到上水惠州公立學校的派位中心,排隊領取派位結果。(余俊亮攝)

因此可以說,這次位於觀塘的兩所短命小學,所以超收大量學生,與雙非潮關係不大;該區學生的增長,主要來自2016年入伙的安達邨。該屋邨的單位多達9,365個,有2.3萬人居住。按理說,一個屋邨落成,將會為該區帶來穩定的人口增長,故政府應該在屋邨入伙前,在附近增加常設學校,以應人口增長才對,而非設立為應對雙非的「短命小學」。然而,教育局卻以學生人數下跌為由,遲遲未在該區興建新校。

所謂「新校」乃舊校 無助紓緩收生壓力

也許有人會說,政府的安排固然有欠周詳,但兩年後安達邨將有新校落成,到時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今年的超收問題,不過屬過度性質,不足為懼。然而,只要稍稍查考局方的資料,即可發現所謂的「新校」,根本無助紓困。

龐大的水泉澳邨,共18座。(黃永俊攝)

觀乎教育局的校舍分配資料,局方將位於安達邨的新校舍,分配予鄰近校網的聖公會聖約翰小學,換言之,性質只屬調遷,而非開設新校,實質學額不會增加多少,該區的超收問題,將無法得到解決。

事實上,局方拒絕建新校,已非今日之事,在不少新建屋邨都曾出現相似的情況。就像學位不足的重災區沙田第91區校網,政府在該區興建了水泉澳邨,並於2015年入伙。荒謬的是,位於該邨的小學新校舍,預計在2021年才會落成,就是說,在該校落成時,第一批入伙的小一適齡學童已然升上中學。

人口預測一錯再錯 局方患「新校恐懼症」

因此,造成今年小一收生混亂的真正起因,是政府在回歸以來連番失誤的人口政策。在2001年,當時統計署推算內地來港學童將會大增,教育局由是大量興建千禧校舍,以應新增學童。然而,來港人數不符預期,局方要以行政手段,停止部分收生不足的學校營辦,也就是俗稱的「殺校」,這政策令教育界哀鴻一片,教育局也受盡千夫所指。

也許因為如此,局方變得諸多忌憚,未看清楚形勢前,也不敢輕舉妄動,開設校舍。如前述的水泉澳邨,當地的學校在屋邨入伙兩年後才批出,而安達臣邨三幅計劃興建小學的用地,除了有一幅接受遷校申請外,其餘兩幅至今仍未開始接受申請。這大概也是局方希望「睇定啲」才落實興建新校。惟局方對建校一再耽擱、岸上觀火,卻犧牲了當區的家長、學生。

這所位於粉嶺樓村的聯和墟公立學校於20多年前停辦,走路到粉嶺火車站亦不過10分鐘。據聯和置業秘書陳漢林透露,他曾在殺校初期代一家非牟利機構查詢使用校舍的可能性,政府當時指學校或將重開而拒絕,惟校舍一直丟空至今。(黃寶瑩攝)

微觀、宏觀失誤 改革更待何時?

要解決這問題,在宏觀上,政府固然要訂立清晰、準確的人口政策,防止當年的殺校悲劇重演。在微觀上,教育局未有及時建校,也是難辭其咎。橫洲、洪水橋等地區將會大興土木、增建大型屋邨,局方必須確保邨校同步,不能再重演今日的荒謬局面。

與此同時,局方必須保障「短命學校」的教學質素,除了聯繫該區的學校,建議他們接收部分學生,減輕「短命學校」的壓力、緩解人滿之患外,政府也需要確保超收的學校有充足的資源,維持教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