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以巴、以阿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加沙是巴勒斯坦問題的核心。那是個人滿為患的人間地獄,擠滿了貧窮難民、受盡欺壓的困苦者,一直都是抗爭的中心。」薩伊德(Edward Said)寫於一九九四——以巴達成《奧斯陸協議》的翌年。

加沙走廊接近一半人口在十八歲以下,換言之一百萬巴勒斯坦人自小到大都活在以色列的封鎖之中。無電、無水、無糧食、營養不足是生活日常,日復日,年復年,甚至寸步未曾踏出加沙。這不是要說「逼上梁山」。滿手鮮血的哈馬斯罪不可恕,但「圍師必闕,窮寇勿迫」的道理,內塔尼亞胡早該明白。

在任多年的內塔尼亞胡對巴勒斯坦人一直充滿欺壓和挑釁,東耶路撒冷的居民被逼遷,國家安全部部長今年兩度進入聖殿山。加上繼阿聯酋在2020年與以色列建交後,沙特阿拉伯在美國的穿針引線下,現在亦即將與以色列建交。巴勒斯坦不只日漸被以色列「陰乾」,現在又要憂慮利益會被阿拉伯國家犧牲,兩國方案愈見渺茫。不管背後是否還有伊朗和真主黨,哈馬斯這次肯定早有預謀,策劃多時。

選擇10月7日發動襲擊,出師取名「阿克薩洪水」,在在充滿了象徵意義。五十年前的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為首的阿拉伯多國對以色列發動贖罪日戰爭,亦為他們聯手反西方的一次行動。而阿克薩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神聖的地方,過去多次遭受以色列人侵擾,包括曾經引發第二次大起義。哈馬斯的用意就是要喚起阿拉伯世界的團結,重新把以巴甚至以哈衝突提升至以阿關係。

阿聯酋近年積極發展旅遊、酒店和房地產,沙特亦主力吸引外國投資,發展數碼科技。巴勒斯坦不只趕不上新時代的中東形勢,在以色列和遜尼派國家捭闔縱橫之下,他們的福祉亦不在美國視野之內,儘管中國已表示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現在哈馬斯首先發難,內塔尼亞胡更順理成章,正式宣戰。美國總統拜登表示與以色列的盟友關係堅定不移,航空母艦福特號已駛往中東。打過贖罪日戰爭的內塔尼亞胡,當年訪問以色列見過總理梅爾夫人的拜登,對於以色列的軍事能力相信仍然信心滿滿。但往死裏打的做法不會帶來和平,這個道理歷史亦早已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