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盧斯科尼現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艾可的最後一部小說《試刊號》,所謂的《明日報》的金主分明就是影射着貝盧斯科尼。小說設定的1992年,在現實中意大利名為「淨手」(Mani pulite)的反貪腐運動結束,原有的政黨政治分崩離析。小說中的金主來自米蘭,而現實中當年投身政壇的貝魯斯科尼也是來自米蘭,以「A米班主」而聞名。

只要視野不局限於英美,毫無疑問,特朗普和約翰遜都只是「美國貝老」、「貝老2.0」。操控媒體,放浪形骸,煽動民眾,貝盧斯科尼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也就是說,民粹政治不是近幾年才出現,而是早在歐美民主社會中伺機而動。

貝老2011年在政壇失勢的時候,艾可便形容這是「一場噩夢的結束」。艾可筆下的《試刊號》,說出了「不是新聞成就報紙,是報紙成就新聞」這樣的諷刺話來。那時特朗普還未成為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遜也未鼓吹脫歐,但民粹政客的「後真相」操作已經躍然紙上。

艾可當然不是預言家。特朗普和約翰遜只是時代衍生出來的現象。即使不是他們,還是會有第二個、第三個這樣的政客出來蠱惑人心。

特朗普正在嘗試捲土重來,約翰遜剛在政治鬥爭中敗了一仗,貝盧斯科尼直到去年初還在夢想着自己能登上總統大位。即使他未能成功,但至少他能夠在羅馬的豪宅中宴請右翼份子,成功拉倒了德拉吉政府。

一個嫖妓、荒誕不經、涉及罪行數之不盡的老政客,拉倒了歐洲央行前行長、經濟學家、帶領國家走出了疫情的總理。意大利的政治是選賢任能嗎?誰又能保證英美不會產生下個特朗普、約翰遜?如果治理淪為政治鬥爭,政策簡化為宣傳,實幹等如是說好故事,那不管是不是民主選舉,不論是哪個社會,我們都難以期望能有良政善治。

貝老也好,特朗普、約翰遜也罷,雖說是歐美政治的產物,但更是現代政治、現代社會的現象,絕非與我們無關。見不賢,中國傳統並沒有教導我們嘲之諷之,而是內自省。「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沒有能夠照抄的功課。怎樣的管治模式,如何達到良政善治,香港官員以及議員都必須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