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大埔「阻住釣魚區」 為何公帑又換來雞肋?
行政長官梁振英去年提議,上班族可利用午飯時間往海旁釣魚,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於全港3個地方設立釣魚區,位於中環及大埔的釣魚區分別在本年3月及周五(5月12日)啟用。早前已有釣友表示前者設計「離地」,至於佔地只有200平方米,造價卻高達150萬、每年維護費達20萬的大埔釣魚區,更是既不中看、又不中用。此筆費用對財政儲備達九千億的港府來說,固然只是九牛一毛,但為政者實應將公帑──亦即是市民的血汗錢用得其所,避免好心做壞事。
選址難言方便 無助推親水文化
這個造價高達150萬元,但設計備受批評的大埔釣魚區,原來造價已經是「折扣價」。政府本擬將大埔釣魚區設於白石角,造價350萬,每年維護費90萬,但區議員要求重新選址,遂將之改設於大埔海濱公園長廊盡頭公眾碼頭。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於本年一月提交大埔區議會的文件言及:「由大埔海濱公園東面入口步行約2分鐘到達,公園內設有洗手間、餐廳及小食亭,方便釣魚人士」。驟聽選址相當就腳,附近配套設施又齊全,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觀乎大埔海濱公園全圖,東面大景街入口的確距離釣魚區甚近,可是公園佔地遼闊,達22公頃,餐廳及小食亭實位於回歸紀念塔附近,距離釣魚區約1.5公里(1500公尺),即使1500公尺世界紀錄保持者希查姆․艾爾․奎羅伊(Hicam El Gerruj),在比賽場上也須以3分26秒才能完成,所謂2分鐘到達的說法,只怕連世界級跑手也沒可能達到。
對於釣魚發燒友而言,這段路程或許尚可接受,但政府建立釣魚區的對象是普羅大眾,若要他們扶老攜幼地,背着沉甸甸的漁具前往補給不便、路途又遠的釣魚區,恐怕令人卻步。
另外,文件中謂釣魚區附近有公共巴士站,卻未有明言該站位於大埔工業邨腹地,只有72A一路巴士經過,星期六及假日的班次為30-35分鐘一班,除此以外,市民只能只行駕車或乘坐的士前往,選址交通難言便利。
設施礙釣魚 唔做好過做
除了選址問題外,更為釣友所詬病的是釣魚場的設施有如「阿茂整餅」,不但未能為釣友提供方便,反而「阻住」釣魚。據文件所述,政府是次招標內容包括6項閒釣輔助設施,其中的照明設施及座椅確為釣客帶來方便,但總體而言可謂是做多錯多。
在改建工程前,由於舊有圍欄與堤壆有一段距離,釣客有充裕空間施展多種釣法,包括前打、假餌、投釣,甚或是手絲,可是工程將圍欄拆掉,換上附有架設魚竿裝置的新圍欄,並將其位置推前,現只能進行投釣。有區議員早在工程進行前已提出欄杆會阻礙垂釣,釣魚人士更有可能因一時之便,冒險跨過欄杆取海水以存放漁穫,卻未被正視。再者,早前已有市民反映於中環釣魚區的同類架設魚竿裝置不穩固,如今不加改良而在大埔照辦煮碗,無疑是浪費公帑。
另一方面,工程項目包括設置飲水機,但距離釣魚區約150米外早已裝設,可謂多此一舉。對釣客而言,安裝淡水洗手設備才更有價值,畢竟咸水不能作沖洗釣具。
政府設立釣魚區是一項相對創新的政策,推動親水文化的政策原意值得肯定,但當中牽涉釣魚運動的不少技術性細節,在實行前有必要向相關專業人士或團體作充分諮詢,否則只會令種種新建設施淪為雞肋。
木凳欄杆值百五萬? 公帑須用得其所
更何況,是次工程有否必要花費150萬元?釣魚區長約23米,總面積約200平方米,其上設施只有簡單座椅、指示板、欄杆、照明設備及飲水機,但這些簡單設施卻要價150萬,每年維護費亦需20萬,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根據大埔區議會2017年文件〈地區小型工程實際支出暨預算現金流〉,一般欄杆安裝項目如「於大明里廣場沿水景外圍安裝欄杆」、「更換完善公園出入口欄杆」只需3.5萬至7萬元;長椅項目普遍在10萬元以下,而釣魚區內只有4張長椅,照理費用有限。
每年政府皆會將一定資金撥歸各區區議會,作興建或維修社區設施的用途,其便民、利民用意值得肯定,但觀乎是次釣魚區工程,是否物有所值卻成疑問。其實類似事件已非首次發生,2015年有市民發現鰂魚涌新建2個「不能避雨的避雨亭」,耗資21萬公帑,後因居民投訴,於2個月後被拆掉。此反映政府上下從撥款、理財、政策構思至監管皆存在問題,冀來屆政府正視,對這些地區工程的設計、造價、營運問題更嚴格審視,莫再讓市民的血汗錢,換來一堆大白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