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動不起來的港島南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裏宣布推行「躍動港島南」計劃,試圖將南區打造為「充滿活力、魄力、勁力,適合工作、居住、創意及消閒玩樂的地區」,惟有關工作一直未見有多少進度。剛過去的周末(4月2日),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終於再提醒市民,「躍動港島南」有一系列相關發展項目,並呼籲大眾「一起躍動這個新舊交融、海陸景色宜人的地方」。

甯漢豪在網誌表示,鴨脷洲、香港仔、黃竹坑一帶將會陸續進行多個休憩處與行人設施的小型工程,又正循加入餐飲元素的方向,研究改善鴨脷洲洪聖廟前地和活化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另外還會着手擴建香港仔避風塘的船隻停泊區,以及建造連接海洋公園的深水灣和大樹灣碼頭,當中大部分項目的前期工作或本體工程都會於今年開展。

當局不能回避指導責任

然而,相對於將「躍動港島南」說成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官方言論,社會大眾對其感覺更像接近胎死腹中。原本作為計劃標誌景點的「珍寶海鮮舫」,捐贈活化計劃因為無人承接難以進行,最後更在去年6月牽引出海維修途中不幸沉沒。至於石澳石礦場舊址發展水上運動中心的項目,也是經過一度延期後於去年8月決定取消招標。

無論是「珍寶海鮮舫」,抑或石澳水上運動中心,特區政府都事先表明了不願花費任何公帑,單純期望公布整體計劃之後能夠「坐享其成」,以此結果收場自然不難預見。特區政府如果真是有意打造新的景點,理應領頭在該區發展相關的大型項目,就像當初注資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一樣,而非寄望市場有人「願者上釣」。

整個「躍動港島南」的規劃設計是否得宜,同樣存在很大商榷空間。像計劃主打的「加強連繫及易行」、「改善城市環境」、「釋放發展潛力」、「激發地區活力」口號,便跟全港或其他地區發展方向無甚差異,看不出任何獨特性。去年所謂更新的「總綱計劃2.0」,較之舊版只有改動優化海濱範圍與刪去「珍寶海鮮舫」,亦談不上什麼吸納持份者意見的元素。

景點發展須有本土特色

湊巧的是,作為「躍動港島南」主要項目之一的海洋公園,近日剛好也遇上了一場公關災難。園方於4月至6月間舉辦「高達之父.大河原邦男50周年展」,此主題本應對中、青年市民有相當的吸引力,無奈卻因為活動宣傳不足、策劃不當等原因,導致開局聲勢嚴重受挫,甚至令外界對海洋公園管理層能力及機構文化產生了質疑。

撇開上述問題不談,單是本地主題樂園需要借助外地品牌「救亡」一事,本身就已足以敲起警號,叫我們反省香港自己是否沒有吸引外國以至本地旅客的資本。退一步說,就算真的打算借助外地品牌,那也應該盡量增加本土特色,惟以今次海洋公園展覽為例,香港元素居然僅限於一張特製G高達八達通卡面,顯然未善用該系列不同作品屢次出現的香港元素。

甯漢豪網誌提到有意借助「躍動港島南」的鴨脷洲項目,來增強洪聖古廟與海面的視覺聯繫,並且「傳承漁民龍舟文化」,而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則在電台節目上表示,建議政府仿傚日本「築地市場」建設一個多層景點建築。這些主意都有一定發揮空間,但想付諸實行的話,肯定得先制訂全面的規劃和選出良好的管理者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