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看不看收費電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不知道官員看不看收費電視,但政府似乎認為有線電視經營不下去,跟他們不大相關。行會周二(14日)批准有線交還牌照後,表示「應由有線電視自行評估其業務前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發言人亦指出這「純屬商業考慮」,「政府尊重有關決定」。

有線電視的電影台、娛樂台、體育台、兒童台等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但吸引力早已經不如往昔。訂戶人數由2017年中的88.9萬跌至去年中的68.3萬,六年間跌幅達到23%。有線的新聞稿歸咎於「近年媒體市場結構急速改變,環球收費電視經營者及付費內容提供者競爭日益激烈」,不用請教專家學者,大家都知道關鍵在於串流平台。

根據中期業績報告的年中訂戶人數。

科技進步改變了影視產業

在二十年前要看外國電影和劇集,主要還是透過本地電視台購入版權播放。但以Netflix為首的串流平台,利用不斷進步的網路速度、串流品質和解析度,早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影視播放模式,將世界各地的影視節目送到電視、電腦以至智能電話。用戶亦不用受節目編排的時間所限,也不囿於固定的電視機,做到隨時、隨地收看。

串流平台對電視經營的衝擊,在世界各地雷同。五十年歷史的美國收費電視HBO,一手打造由《色慾都市》到《權力遊戲》等熱門劇集,在2020年也推出了HBO Max,加入串流平台的紅海;坐擁美國和歐洲龐大電視市場的Comcast,同樣在2020年推出了串流平台孔雀,訂戶由2021年第一季的900萬迅速增長至去年底的2000萬,打進了美國串流市場的第七位。

Netflix的訂戶人數是2.3億,急起直追的Disney+也達到1.6億。過去一年,串流平台在美國超越了收費電視的市佔率,趨勢看來難以逆轉。

這不是說串流平台完勝電視或電影院。《黑寡婦》前年在美國戲院及串流平台同步上映,票房仍然輕鬆破億,說明了戲院提供的影音體驗仍非串流平台可取代。至於新聞報道及體育賽事直播,也是電視台優勝不至一籌。不過亞馬遜、派拉蒙等串流平台已經染指美式足球NFL的賽事直播,電視面對的競爭肯定會愈來愈大。

香港只能輸入海外影視?

影視媒體的作業模式改變,反映科技進步;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也讓消費者更多選擇。市場的變化和發展當然是「商業決定」,問題是香港人能否參與其中,有否分一杯羹?抑或只能訂別人的服務,購別人的產品?

這不是狹隘的本土主義,主張只能用本地服務、本地產品,這在經濟全球化的廿一世紀亦是不可能的事。而是在全球化之中,不同經濟體理應各有角色,有輸入也有輸出,貿易有來也有往。而影視產業,一直都是香港政府推動的對象——至少立場上如此。

「視聽及有關服務」包括電影及錄影帶製作、發行及放映服務,電台及電視台服務等。但近年香港的相關輸出反覆下跌,按趨勢將會出現貿易逆差。

在2007年,Netflix推出串流平台,開始改變影視播放模式,同年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仍然自詡港產片「揚威國際」,說「創意產業需要加快發展」,實際政策卻是欠奉。到了2013年,梁振英在《施政報告》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全額資助新秀導演拍攝電影,但同年Netflix已經涉足影視製作,推出風靡全球的《紙牌屋》,更全面地主導了影視生產鏈。

直到去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才推出新的資助計劃,推動香港與其他亞洲國家合拍電影,以及製作串流平台劇集。這時候,串流影視已由藍海變成紅海。

在串流年代,影視產業面對的是全球競爭。即使只看亞洲,競爭也是非常激烈。台灣的CatchPlay和KKTV未成氣候,內地的愛奇藝在兩岸站穩了陣腳,韓國製作公司CJ ENM也打入了國際市場,旗下影視作品如《上流寄生族》和《愛的迫降》大受好評。事實上,香港不少媒體已經變陣迎戰,例如電訊盈科在經營收費及免費電視的同時,亦以串流平台Viu嘗試打入印尼、泰國及菲律賓市場,TVB則有myTV SUPER及TVB Anywhere兩個串流平台對應香港及海外觀眾。

「有線電視近年連年虧損,經營環境困難」,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說得不錯。但如何壯大香港的影視產業,不至於在全球市場缺席,並不是「純屬商業考慮」,而是政府的發展策略問題。這既關乎促進經濟,也是香港軟實力的一部份。香港若能輸出影視文化,比起政府拍多幾條宣傳片,更能說好香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