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生活變得更好」的起點 深層次矛盾待破解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當中設有「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兩章,前者集中交代本屆政府如何應對土地房屋問題,後者更開宗明義表示「會切實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透過改善醫療服務、扶老助弱、休閒體育、勞工待遇與環境保護等環節,建設「健康活力香港」、「關愛共融香港」和「宜居香港」。
對「重中之重」的房地問題,今次《施政報告》矢言在土地上「重奪供應主導權」,亦沒有撤銷樓市辣招,做法值得肯定。可惜在建屋政策方面,私人參建居屋會改為容許發展商用自己持有土地申請改劃,附篇介紹政策措施也說到「土地共享」會繼續審批申請。若然政府最終認同地產商的地段適合建成公營房屋,其實反映當初沒有事先做好規劃、收回土地發展。因此特首李家超要「重奪供應主導權」,不應止步於目前的五年收地500公頃,尤其應在北部都會區徵收更多私地。
改善居住環境尚須努力
面對公屋輪候時間屢破頂,《施政報告》提出「簡約公屋」,預計五年間由政府在未發展土地上興建約3萬個這類單位,以標準簡約設計和組裝合成快速建成,讓輪候傳統公屋三年以上家庭提早上樓。「簡約公屋」的角色定位看來跟過渡性房屋有點類似,分別在於後者屬於民間臨時項目,並設有營運或遷出限期。由政府負責的「簡約公屋」質素或許更有保證,據報單位面積範圍為10至31平方米。
在公屋輪候「封頂」的同時,李家超為新建單位面積「封底」。將來的居屋實用面積一般不少於26平方米,公屋一般不少於21平方米。然而「封頂」標準不包括現時公屋一至二人單位,後者面積一般14平方米,亦即兩人家庭人均居住面積僅得7平方米,不能符合《2030+》提高一至兩成居住空間到人均8平方米以上的建議。
香港人生活須「變得更好」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七一講話除了重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更具體點出香港「最大的民心」包括「盼望生活變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年紀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李家超雖然以「簡約公屋」或許能幫助劏房戶解困,亦將在五條公屋屋邨先行試驗「幸福設計」,但要「生活變得更好」,這份《施政報告》卻未足夠。
例如在安老方面,政府打算恆常化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擴大離院長者支援計劃和增設更多長者鄰舍中心,又會加強支援照顧者以及提升安老院質量。基本情況大致就跟房策接近,主要限於延長既有措施。整體方向以為單靠撥款投資,就能扭轉不適宜長者生活的情況,遑論處理背後讓香港人口老化的各種根源問題。
安老醫療未解深層矛盾
醫療方面,李家超提出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管理公私營界別的基層醫療服務,制訂標準和設立質素保證機制,並探討立法要求合資格醫護在公營機構服務一定年期,做法可取。惟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繼續進行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推廣「醫健通」乃至發展中醫藥等,大部份做法均非新猷,而且沒提及如何增加本港醫生整體供應。
為讓港人生活變好、房子住得寬敞、安老照顧更好,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確實算是一個不錯的起點。惟要做到「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李家超還得轉變治理理念,真正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以在房屋、醫療、安老等各方面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