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東江水新合約 講錢更要講公平
近日,水務署署長回覆立法會議員的書面質詢時指出,東江水水價在10年間飆升一倍,由2007年每立方米3.489元,加價至2016年的7.14元,加幅之大,令公眾譁然。而水務署亦已於上月開始與廣東省商議東江水新合約,目標在今年年底簽訂。事實上,除了價格高昂外,香港在2006年起以「統包總額」支付東江水費用,致浪費大量食水、公帑,對此,水務署必須據理力爭,為港人爭取更合理的購水合約。
當提及東江水時,不少人認為香港人要向內地「感恩」,持此論者似乎尚未認清東江水交易的性質。須知廣東省向香港售水本質上是商業交易,而非無償付出。
水價年年增加 並非無償施恩
現時,在港上市的國企「粵海投資」的分公司「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擁有向香港供水的專營權,而向香港供水,為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粵海投資2016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其對港供水業務的收入高達44.92億元,今年的對港供水收入,將進一步升至47.78億元,增長超過6%。
按理而言,在一場商業交易當中,交易雙方討價還價,以賺取利潤,實屬理所當然。惟在簽訂購水協議時,港府卻每每落於下風,除了近年來一直以「統包總額」購水外,香港的購水價也是連連上升,這難怪香港人將「供水協議」視為不平等條約。
先說最為人詬病的「統包總額」協定,「統包總額」就是指廣東省每年均向香港提供固定的水量,此協定的不合理之處,是無論水額是否盡用,香港仍須付出同樣金額。由於香港的水塘儲水量有限,多購的水,只能排出大海。有統計顯示,近十年來被浪費的東江水,達十一億立方米之多,可注滿近四十四萬個標準泳池,變相將四十六億港元的公帑「倒落海」。
「統包總額」購水 不利中港兩地
而這購水方式,不但對香港不公平,對內地民眾亦不公平。在2009年,港府向內地提議減輸東江水,以援助受旱災影響的廣東省,卻遭拒絕。雖然廣東省相關部門當時指出,拒絕減輸是因為他們有充足的能力調配水資源,而且香港的用水佔東江流量不多,但是當時廣東省的旱情嚴重,當地農業已大受影響,但在「統包總額」的制度下,香港被逼繼續購買不必要的用水。若然港府當時以按量付款的方式向廣東省購水,則廣東省便不需要向香港提供多餘的水量,可騰出更多水量紓緩當地災情。故廣東、香港雙方,都必須反思購水方案,不然,損失的不單是港方,還有廣東省人民。
事實上,社會上早有呼聲,要求政府改以「按量付款」的方式購買東江水,惟發展局局長卻指這方法不可行,原因就是廣東省政府難以就供水量提供保證,惟這說法是否成立,實成疑問。過去曾有報導指出,粵海向香港、東莞、深圳的供水業務之中,只有香港以「統包總額」方式購買東江水,此說有一定根據。
由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牽頭的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願景計畫,在去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亦作出相近的推測,根據是自2000年粵海投資公司上市後,在香港供水項目的收入連連上升,按理而言,若深圳、東莞同樣以「統包總額」購水,兩地供水項目收入,亦應與香港一同上升;然而,根據粵海投資在2008-2009年、2012-2013的業績年報,其向深圳、東莞售水項目的收入分別錄得下跌,而在兩段時間,深圳、東莞的用水量分別錄的下降,由此推測,深圳、東莞有機會以較有彈性的合約購水,在三地當中,只有香港以「統包總額」購水,故發展局的說法有可商榷之處。
購水量要彈性 更要拓新水源
港人對東江水的另一不滿,在其價格高昂。過去十年來,東江水的價格的升幅接近一倍;在今年年底簽約時,價格恐將更高。而香港比起廣東省深圳等廣東城市的購水費用亦貴逾五至六倍;市民聞此數字,難免反感,詰問香港政府為何仍要向廣東高價購水。
而不滿水價的,顯然不止市民大眾,過去港府也曾表達對東江水加幅過高的不滿。在2003年,時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在立法會會議表示,香港政府曾「屢次極力要求廣東省當局調低水價」,廣東省有關部門卻拒絕相關要求。廣東省政府斷然拒絕,大概是因為水資源日漸匱乏,與此同時,港方長期依賴東江水,未有替代品,使其欠缺議價能力,對此,港府必須增加香港食用水的來源。
事實上,港府在這方面並非無所作為,例如經多年試驗後,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期預計在2020年落成,化淡廠在首階段的供水量將佔整體供水量的5%,在最終階段將佔10%。而政府亦計畫以「再造水」,代替淡水沖廁,以節省食水。
檢視供水結構 促成中港雙贏
但港府所作的,顯然並不足夠。現時,新加坡已有兩間海水化淡廠,可應付全國的25%用水量,加上再生水與其他集水設施輔助,新加坡外購食用水佔全國的水用量,已少於一半。相反,東江水佔香港的用水在近年來一直維持在七至八成,這數字顯然並不理想。
無可否認,現時香港的海水化淡成本仍高於東江水,但如港大水資源管治研究項目總監李煜紹指出,若今年簽約時廣東省仍然堅持以「統包總額」對港售水,而水價仍維持2008年簽訂的售水協定中每年平均6.7%的水價升幅,而海水化淡因為技術不斷提升,水價仍有下調空間,在6至7年內,東江水的水價將追及淡化海水。因此,政府應放遠目光,大力發展海水化淡、再生水技術等,重塑供水結構。
再說,隨着東江流量日漸減少,香港亦不應長期依賴東江水。廣東省的降雨量比全國平均水平為高,惟廣東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其用水量為全國各省份的三甲之一。再加上東江水近年的流量已由330億立方米,下跌至近年的230億立方米,在2009年,廣東更曾出現大旱,有逾300座小水庫出現乾涸,超過30多萬人的飲用水受到影響,這使東江水更顯彌足珍貴。對此,港府必須再思香港的供水政策,既為香港市民供應穩定、價格相宜的食水,亦助紓鄰近廣東省城市的水資源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