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留下還是回港?基層港生內地升學如何實現向上流動?
近年來,在內地高校教學研究實力不斷增強、大學國際聲譽不斷提高的趨勢下,又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發展,港生在內地升學的人數愈發上升。國家有關粵港澳大灣區政策的出台,大大便利了港青在內地的實習、交流、就業、創業等等發展,家長和學生也醒覺到赴內地升學對學生競爭力的裨益。
不少赴內地升學的港生屬於社會基層,相當一部分是內地來港定居不久的「新移民」,如何讓他們順利在內地讀大學而後進一步提升學歷和競爭力、從而實現更高收入,為家庭經濟做出貢獻,實現個人社會階層的跨越?以這個最終目標來看,香港有關部分和社會機構要做的遠遠不只是推送學生回去。
來稿作者:陳錦雲
港生赴內地升學呈上升趨勢
目前,港生赴內地升學的管道有三種,分別為文憑試招生計畫(免試招生計畫)、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兩校聯招考試、院校自主招生(包括校長推薦保送)。據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公佈的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2年的升學數字呈上升趨勢。2019年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試(以下稱為DSE考試)總人數為56305人,選擇報考內地高校的港生占全體考生的18.5%,達到10433人。其中,以DSE成績免試招生報考內地高校的占考生總人數的6.23%,達到了3511人。2022年參加香港DSE總人數為50064人,選擇報考內地高校的有約1.31萬人,佔DSE考生總人數的26%,其中以DSE成績免試招生管道報考內地高校的有4890人,佔考生總人數的9.76%。
透過2019年與2022年參加香港DSE的考生資料對比,可見考生人數呈下降趨勢,降幅為11%。可能有人認為香港參加DSE考生數量下降從而減輕本地大學入學的競爭程度,選擇內地升學的人數也會下降,但資料顯示,選擇內地高校升學的報名人數卻不降反升,2019年到2022年間升幅達到了26%。可以預期,未來一兩年,這個上升趨勢將持續。
有利掌握產業脈搏 提升就業競爭力
回內地升學對於學生未來在內地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在內地就讀期間,港生得以與內地學生充分交流溝通,接觸和結識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背景的同學,體驗中國各地區的社会习惯和風土人情,大大有助於將來工作適應內地企業文化和同事相處,有助於港生將來在大灣區的升學、生活以及就業發展。
另外,港生內地就業有更多新行業選擇,特別是近幾年來興起的新興產業,互聯網及直播等新生行业比香港發展更龐大和蓬勃。
內地本科後回港讀碩士更有利在港就業
儘管如此,港生回內地升學也存在雇主認受性的問題。不是內地高校不好,而是香港或國際公司(即就業市場)大部分只熟悉清華、北大和一些重點大學,對大部分內地高校不瞭解,對港生回港就業發展造成一點困擾。那港生在內地本科畢業後如果要繼續深造,到底應該回香港還是在當地讀研究生呢?顯然回香港深造是首選。
首先,香港名校林立,例如港大、港中大、科大、城大等世界名校,香港各高校國際化的學術環境,以及更多元化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與國際更為接軌,香港還聚集內地和全世界著名企業,學生能夠薰陶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多元的就業選擇。
其次,獲取香港碩士學位後有更多機會。第一,在香港,碩士學歷群體的就業人員起點月薪可達一萬五或更高;第二,港生在香港獲取碩士學位後,再回到內地城市就業發展可享受更多優惠政策。比如深圳會給予人才引進補貼2.5萬,前海地區給港澳畢業的學生引進補貼有6.2萬;第三,在香港讀碩士學制只需一年,對比內地的兩年制或三年制,甚至五年制的研究生,減少了大量的時間成本,並且課程都是就業導向,行業針對性強,港生可更早進入職場工作,累計經驗,有利於提升就業競爭力。
回港深造也面對競爭
以筆者所接觸,較多有意深造的內地香港學生傾向於回港修讀碩士學位。香港碩士雖然學制為一年,但報讀香港碩士仍然需要面對許多困難。比如報讀碩士的手續也不簡單,其中,申請的材料眾多,例如大學四年的成績、在內地本科畢業(非英語教學)又要花數月準備報考雅思等英語考試、還要有大學期間的工作實習經驗、海外交流交換經歷,教授或行業管理層的推薦信、簡歷等。另外,學費等費用不菲,大部分香港基層家庭會有顧慮,例如許多文科、社會科學一年制碩士學費已達10至20萬港幣,商科(特別是熱門金融和金融科技碩士)更高達20至30萬港幣,再加上雅思或託福培訓和考試費、申請費用、在讀期間的開支,總數可能達到20至35萬之間。
要注意的是,申請入讀香港高校碩士課程,也要面對大批成績優秀的內地同學的競爭,而他們可能有更強大的家庭支援,甚至委託專業留學機構協助申請,更早的輔導、更早的培訓與準備,大大提高其成功率!而長期在內地上學的同學可能更加與香港高校申請碩士資訊脫離,或者基於較昂貴的費用和工作問題對於是否深造碩士搖擺不定,錯過準備雅思託福培訓時機和太晚開始申請,失去被較好高校錄取的機會,錯失深造良機最後只好無奈進入職場。
駐內地部門助就業銜接 實現階層流動
內地港生回港就業時要提早瞭解清楚自己所接觸的行業是否具有未來發展潛力,做好充分就業準備。不同的行業對就業門檻都有不同的標準,亦會有相當的競爭者,這也使得內地港生需要面對更大壓力、需要更強的個人能力及經驗。例如,在內地就讀醫學的港生回港就業便需經過銜接課程及多重的考試來獲取相關的憑證,而據香港醫務委員會所舉辦的執業資格試,其合格率只有不足百分之二十,因此回港執業的港生面對著極大的困難。
以前,香港駐內地的機構主要是服務聯繫港商或專業人士。香港駐內地辦办事处可设立教育处,專門負責港人在內地升學或回港升學方面遇到的問題以及與就業有關的事務。可以联合內地高校,例如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僑大學等,在校內舉辦港青回港升學讀研的講座,引導在內地的港生做好未來的生涯規劃以及指導港生申請港碩的流程。
可見無論回港深造還是就業,港生都需要更多強有力的專業輔導與支援,從而為畢業生創造更好的就業階梯,有更好的工作前景、有更好的收入,逐步提升他們的社會階層,實現向上流動。
作者陳錦雲研究跟進大灣區城市間教育合作和人才流動,目前擔任「大灣區教育融合發展智庫」主席,以及內地多所高校客座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